打印页面

首页 > 卫计·健康综合新闻 欢度春节后 别忽视你的“花花肠子”

欢度春节后 别忽视你的“花花肠子”

通讯员 吴芳芳

王先生今年57岁,平时身体还算硬朗。作为家里的“老大哥”,王先生每年春节都热衷于张罗丰盛的年夜饭,今年也不例外,外加每天与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假期过得惬意极了。

春节后,王先生上厕所时发现,大便上带着一丝丝鲜红色的血,他觉得可能是吃得太辣或上火导致的。可接下来的几天,血丝时不时出现,虽然量不大,也没有腹痛、腹胀、恶心或呕吐等其他不适,但他心里还有些忐忑。在家人的催促下,他来到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

在医院,消化一胃肠内科主任医师宋红杰经过详细问诊和查体,发现王先生的腹部虽然有些轻压痛,但没有明显的反跳痛或肌紧张,整体情况还算稳定。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宋红杰建议他进行肠镜检查。肠镜检查就是通过肛门插入一根软管,通过软管前端的“摄像头”查看整个大肠的技术。肠镜进入肠道后,能清晰地观察整个肠道内壁,小到1-2mm、像小米那么大的东西也能看得见。

肠镜检查显示,结直肠多发息肉不仅结肠内的息肉比之前更多了,直肠部位也出现了肿物,这让王先生有些忧心。

什么是结直肠多发息肉?

结直肠多发息肉是指结直肠黏膜上出现的突出于肠腔的隆起样病变,且数量多于一个。通俗讲就是大肠里长了一些“肉疙瘩”。息肉较小时,大多无症状表现。随着息肉生长,部分患者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含有黏液等症状。虽然大多数肠道息肉是良性的,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治疗,部分息肉可能会逐渐增大,甚至发生癌变。

哪些息肉容易癌变?

一般将肠道内息肉的性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炎症性息肉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癌变风险较低。

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密切,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锯齿状病变。腺瘤性息肉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并非所有腺瘤都会发生癌变,但绒毛状腺瘤的癌变风险较高。锯齿状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HP)、无蒂锯齿状病变(SSL)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SA)。一般HP不具有恶变潜能,而SSL和TSA可通过锯齿状途径癌变。一般来说,医生会建议所有腺瘤性息肉都尽早切除,因为这些息肉有癌变的风险。而像王先生这样已经发现绒毛状腺瘤的患者,更需要重视,因为它的癌变概率比普通息肉高很多。

经过详细的讨论,宋红杰建议王先生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不需要开刀,而是通过肠镜将息肉电切或套扎切除。对于大多数非恶性的息肉来说,这是较为安全、创伤较小的治疗方式。

手术当天,王先生在麻醉状态下接受了手术,结直肠息肉都做了内镜下完整切除,并将可疑病变的组织送去病理检查。王先生术后很快清醒,接受了营养支持、补液、止痛和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

几天后,他的饮食和大小便也恢复了正常,未再出现便血或其他不适,直肠肿物术后病理仍然提示:绒毛状-管状腺瘤没有癌变的表现,王先生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宋红杰告诉王先生,出院后,一定要定期复查。短期内饮食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补充膳食纤维,促进肠道健康。

为防止息肉复发,医生建议: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全谷类、绿叶蔬菜、水果、坚果,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致癌物质在肠道停留的时间。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如牛肉、羊肉、香肠、腊肉等,这些食物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

少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会影响肠道菌群,增加炎症风险。

适量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有助于降低肠癌风险。

定期体检:40岁以上,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217/8147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