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天中 “小社区”做活基层治理“大文章”

“小社区”做活基层治理“大文章”

“小社区”做活基层治理“大文章”

—— 纱厂社区以党建引领构筑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记者 殷瑞杰

社区被称为城市的“细胞”,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格”,关系着城市肌体的健康与活力。

近年来,驿城区雪松街道纱厂社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模式,着力打造“党建引领、多元治理、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抓实抓细基层治理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社会风气持续向善向好,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党建引领 筑牢社区治理“主心骨”

走进纱厂家属院南院,平坦宽阔的主干道映入眼帘,电动自行车停放井然有序,消防通道畅通无阻,小区环境整洁卫生,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以前小区楼道杂物堆积、车辆乱停乱放,一直没人牵头解决,自从有了‘社区党支部’,像小区这些琐碎杂事解决得更快了,小区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住着更安全也更舒心了。”该社区居民梅翠英的话,道出了众多群众的心声。

“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企业改制型社区,纱厂社区辖区面积小,但人口密集,问题矛盾多发,社区治理困难多,我们这些社区工作者要服务好1.5万多名居民,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纱厂社区党支部书记李翠芳说。

为此,纱厂社区积极创新治理模式,建立了“社区党支部—网格(小区)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积极配备党小组长、楼栋长,统筹整合安全员、协管员等“六员”队伍,形成“定岗定责、包楼联户”的责任体系,将社区治理服务延伸到最基层。

科学划分11个基础网格、71个微网格,实现治理单元精细化;创新“未诉先解”工作机制,建立网格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问题“线上+线下”双轨收集与反馈。一年来,网格内协助解决各类问题170多件,事件化解率在98%以上。

“有了这个网络,党组织离群众最近、懂群众最多、帮群众最快。”李翠芳深有体会地说。

如今,党支部建在了网格上、楼院里,党员来到了家门口,大幅增强了党组织在基层的穿透力,提升了为民办事的到达率,进一步将“问题社区”治理得井井有条,让群众在自家社区实现了“安居”又“乐业”。

多元参与 汇聚社区治理“合力军”

“有事到‘议事会’上商量,现在社区的事都是咱自己做主。这几天,社区正征求大家关于提升社区环境卫生的意见和想法,过几天要开会商议。”近日,纱厂社区居民刘志国说。

刘志国所说的“议事会”,是社区的“邻里议事会”。

“像社区治理、物业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群众的关心事、烦心事都可以上会议一议,它是由居民代表、党员、物业、商户等组成,议事的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协商解决,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大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李翠芳说。

从“治理难”到“共同治”。近年来,纱厂社区持续加强小区党建工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创新“三级议事”机制,通过设立“居民议事厅”“邻里议事会”等举措,年解决“上漏、下堵、中间乱”等公共问题120多个,切实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实现“小事不出邻里、大事不出社区”。

优化服务 凝聚社区治理“向心力”

“现在办理业务方便多了,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近日,社区居民于金月笑着对记者说。在纱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间间形式多样的功能室、一系列贴心服务让居民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居民期待什么,我们就着重补齐什么,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李翠芳说。

为进一步夯实党建基础、提升群众满意度,纱厂社区不断推进党群服务阵地体系功能建设,全力打造3个“驿小驿党建微家”、71个楼栋共享阵地,发布“一图尽有”红色地图,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服务。

同时,纱厂社区还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成立5支核心志愿服务队,践行“驿小小”工作法,常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据统计,志愿者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40多件,连续两年获评“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社区”。

立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运用小区文化广场等阵地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普法教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辖区孤寡老人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理发、义诊、入户送温暖等便民服务,让文明实践活动走进群众心坎里,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让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基层治理,细节之处见真章。纱厂社区从一件件、一桩桩与人民群众直接相关、紧密相连的“贴心小事”做起,不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社区治理更加精准、社区服务更加精细,于关键之处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于细微之处彰显城市温度。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729/8268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