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河南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他们经历的抗战 | “卫生员的战场,在担架两头”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他们经历的抗战 | “卫生员的战场,在担架两头”
核心提示
在中国人民14年的浴血奋战中,无数抗战老兵以铮铮铁骨抗击强敌,用血肉之躯筑就钢铁长城,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今,这些抗战老兵都已白发苍苍,但他们的记忆是永不褪色的历史丰碑。即日起,本报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专栏下推出“他们经历的抗战”口述历史系列报道,走近这些可亲可敬的抗战老兵,记录那些他们忘不了的事、牵挂的事,让他们的精神成为激励全省干部群众砥砺前行的力量。
寄语你们不用上战场,但得学好本事,给国家作贡献。
梁洪明
人物名片
梁洪明,河南永城人,1930年10月出生。1943年,加入当地抗日游击队。1944年,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来到永城境内,梁洪明加入新兵连,负责在敌后医院照顾伤员。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若郡 实习生 张馨月
听说有记者来访,梁洪明一大早便把自己珍藏的老照片、奖章、奖状都拿了出来,换上军装,坐在客厅一角静静等待。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梁洪明历经大小战斗百余场。他的生命轨迹,早已与民族存亡血脉相连。这位13岁就投身革命的老兵,抚摸着胸前的纪念章,缓缓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
1943年的永城,日伪军的“扫荡”如同乌云压境。13岁的梁洪明看着被烧毁的村庄,攥紧了拳头。
在军队担任排长的三叔梁怀邦正要归队,他苦苦恳求:“叔,带我走吧,鬼子太可恨了,我要跟着队伍把他们赶出去。”就这样,这个还没枪高的少年成了当地抗日游击队的一员,负责通信和情报传递。“揣着小本本在各村里钻,把鬼子动向记下来,心提到嗓子眼也不敢停。”
1944年9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挺进永城,14岁的梁洪明毅然加入新兵连,被分配到新四军四师十一旅卫生部,成为最年轻的卫生员。
梁洪明回忆说:“彭师长有三件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说着,他眼中泛起光彩,比画起了骑兵团练习马术时的场景——马背上翻身拾钢洋,马肚皮藏身躲子弹。“那不是耍花样,是生死关头的保命本事。”
新四军严明的军规军纪更让他感怀:路过村庄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哪怕饿肚子,也得等老乡回来按价付钱,这让他打心底觉得“这才是咱老百姓的队伍”。
不久后,噩耗传来——彭雪枫将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那天全院都静悄悄的,每人发了块黑布条系在胸前,一戴就是三个多月。”梁洪明摸了摸胸口,仿佛还能感受到布条的重量。
血与火中的战地救护
今天的永城市薛湖镇张营村,是当年十一旅卫生部一所,也是梁洪明抗战记忆里的坐标。一座不起眼的院落里,当年收治着永城、夏邑、砀山一带的伤员,最多时一个病房挤着十几个受伤的战士。
梁洪明回忆,每天天不亮他就起身照顾伤员。喂饭时,先吹凉勺里的米汤;换药时,屏住呼吸才敢揭下粘连的纱布。“最煎熬的是清创手术,当时缺医少药,麻药更是奢望。”讲到这里,老人眉头紧锁,“听着钢锯锯骨头的声响,我手抖得握不住,可伤员们硬是咬着毛巾一声不吭。”
在梁洪明看来,战士的战场在枪林弹雨的冲锋中,而卫生员的战场,则在担架两头——一头是生还的希望,一头是死亡的威胁。
“敌机贴着头皮飞,机翼几乎能扫过树梢,我就弓着腰在弹坑间穿梭,把伤员牢牢捆在背上匍匐前进。”老人讲述着当年的场景,平静中充满力量,“我在前线和后方来回抬伤员,即使饿到眼前发黑,膝盖磕出血,也紧攥着担架不放。我知道,晚一步,就可能少救一条命。”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卫生部时,梁洪明正给伤员换纱布。“心里一下子亮堂了!”他回忆,那天没有盛大的庆祝,大家就开了个短会,但每个人眼里都闪着光,“打了这么多年,终于把鬼子赶跑了!”
岁月中的精神传承
1957年7月,梁洪明转业后被分配至商丘交通运输医疗队工作,后又调至商丘地区运输公司三车队担任主治医师。他不仅用自己的工资给困难病人买药,离休后还开展免费义诊,“我是党员,能帮一点是一点。”
这份战火熔铸的赤子之心,不仅照亮了他的医者仁心,更化作润物细无声的家风传承。
在老人的小院里,每个周末都会挤着20多口人,家里的孩子总是围在老爷子身边,听他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
每年清明时节,孩子们会陪他再去一趟抗大四分校。在彭雪枫纪念碑前,他摩挲着孙辈的头,“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你们不用上战场,但得学好本事,给国家作贡献”。
衣柜最深处,整齐摆放着梁洪明视若珍宝的勋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这些不仅是荣誉,更是念想,我期待着今年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到来”。
责任编辑:姚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804/8272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