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天中 上蔡耕夫:科技赋能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上蔡耕夫:科技赋能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记者 张朝 陈诚 焦琳 文/图
耕夫合作社采用移动智控水肥机器人进行浇水和施肥。
8月4日,烈日当空,上蔡县耕夫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汉礼经营的5000亩农田里,6台搭载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灌溉设备在田间有条不紊地移动,依托远程系统精准调控着出水量、水压与行走速度。这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市政协委员轻点指尖,数百亩玉米的“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便轻松完成。作为国家级示范社的带头人,白汉礼正带领合作社,实现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转型变化。
科技破题从
“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智能灌溉为丰收筑牢了坚实防线。“看这个电脑控制板,操作移动智控水肥一体机,启动后自动兑水、兑肥、兑药,通过可控系统把水分和养分精准送到作物根部,就这么方便。”站在种植基地,白汉礼满脸自豪地介绍。
作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者,白汉礼主导推广的玉米密植滴灌技术已实现亩均增产200公斤,节水70%的显著成效。面对2025年持续的高温少雨,该合作社依托“智能灌溉+精细管理”模式,应用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实现了5000亩农田的精准抗旱,为丰收筑起了坚实防线。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智能设备自动调节灌溉量,配合移动智控水肥一体机,让水分和养分精准直达作物根部。白汉礼算了一笔账:“过去人工灌溉,一人一天仅能浇10亩地;如今智能设备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一人可轻松操控多台设备,效率倍增。同时,精准调控施肥提升了水分生产效率和肥料利用率,让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同步跃升,玉米长势明显优于传统地块。”
模式筑基
规模经营与订单双轮驱动
从人工灌溉到智能操控,从“靠天吃饭”到精准管理,这样的农业生产变革背后,是该合作社对“集约化+科技化”模式的深度探索与实践——通过规模扩张与模式创新,实现了全流程机械化与订单保障的双重支撑。自2014年该合作社成立以来,规模不断壮大,从最初的1000亩拓展至如今的5000亩,并配备了56台(套)现代化农机具,实现了从耕种到收获的全流程机械化,为集体规模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子白启迪继承事业,积极引入无人机、智能播种机等设备,进一步提升了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今年,该合作社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种植3000亩玉米、1000亩花生,并试点1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更关键的是,构建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将纯收益的40%直接分配给入社农户,10%上交村集体用于公共服务,确保发展红利共享。同时,通过“合作社+订单+基地”的模式,该合作社与企业签订收购协议,为600户社员农户吃下了“定心丸”,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将集体经济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市场保障力。在此基础上,白汉礼进一步主张,通过大型合作社整合资源,降低技术、设备成本,推动区域特色种植和高精尖农业发展。
全链赋能
从“种得好”到“卖得优”跃升
从“种得好”到“卖得优”,科技链与产业链的双轮驱动让农业价值不断提升。在今年夏粮收购的关键期,该合作社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粮仓发挥了“安全舱”的重要作用。仓内配备的大型烘干机、通风系统及智能筛选设备,确保了小麦“即收即烘、科学存储”,仓储能力高达1.5万吨,霉变率大幅下降,为后续销售打下基础。
“科技不仅让种地更轻松,还让粮食更值钱。”白汉礼说,这种价值提升体现在产业链的每一环:种植端的精准管控保障原料品质,智慧仓储确保供应稳定,而订单农业和品牌化销售则打通了下游通道。该合作社与当地面粉厂、金利源等加工企业的合作早已形成默契——按企业需求定制种植标准,企业则以稳定价格收购,让社员的粮食种得放心、卖得省心。去年,通过这种“定制化种植+订单回收”模式,仅小麦一项就实现溢价销售,带动社员亩均多增收80元,真正实现了从种植到餐桌的全程赋能。
合作兴农
小合作社激发振兴能量
该合作社的成功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上蔡方案”。在白汉礼的带动下,周边乡镇农民纷纷加入规模化、科技化种植行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白汉礼作为“返乡创业典范”,十年累计投入超2000万元用于农业机械和灌溉设备升级,近年实现年盈利400万元,这一盈利成果生动展现了集体经济的活力和效益。同时,该合作社每年积极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培育出一批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成为现实。收获的粮食通过订单,直供当地面加工企业,形成了“合作社组织生产—订单保障销路—企业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将集体经济的“合作之光”辐射至整个产业生态。
从“面朝黄土”到“指尖耕作”,作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带头人,白汉礼用十年光阴,带领耕夫合作社蹚出了一条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跃升的突围之路。展望未来,他信心满怀:“将继续深化科技应用,拓展产业链条,带领更多农民走上科技兴农、合作致富的康庄大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
正如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中莲评价:“白汉礼对农业有一种深沉的热爱,他把心血和收益都倾注在农业机械与灌溉设备升级上。”这份对土地的深情、对集体事业的执着以及对科技兴农的坚定信念,正是“合作之光耀天中”最生动、最有力的注脚。
扫码看视频
责任编辑:徐明霞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806/8274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