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社会 统战英烈王恩九:赤胆忠心为革命

统战英烈王恩九:赤胆忠心为革命

记者 张锟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有一位英雄,他虽未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却以另一种方式为抗战胜利立下不朽功勋。他就是王恩九,一位为统战事业奉献生命的杰出共产党员。

1901年,王恩九出生于河南省鲁山县瓦屋乡璜洞沟村的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丧父的他,凭借私塾先生的怜爱得以旁听求学,苦难的童年磨砺出他纯朴坚毅的品格。1918年,在叔伯资助下,他考入省立淮阳中学,后又以品学兼优的成绩进入开封法政专门学校。五四运动的浪潮激荡中原,年轻的王恩九开始接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在心中埋下救国救民的种子。

1922年,王恩九投身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西北军,凭借过人才能逐步晋升。1926年起,他先后担任冯玉祥机要秘书、甘肃西路军粮秣总监,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又历任甘肃红水、民勤、隆德三县县长。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为百姓兴利除弊,当地群众自发为他竖立德政碑,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开展统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1934年,王恩九在兰州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西北日报》编辑刘贯一。在刘贯一的引导下,他开始系统阅读进步书籍,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36年冬,他毅然抛弃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奔赴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察哈尔省联络局专职从事统战工作。他利用西北军旧部关系,广泛联络各界人士,宣传抗日主张,搜集重要情报,为党组织发展壮大作出重要贡献。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恩九辗转太原,与刘贯一等同志共同编辑专供中央领导参阅的《广闻通讯》《情报三日刊》,为党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1938年初,他在豫鲁联络局工作期间,通过巧妙周旋,成功从国民党山东法院监狱解救出500多名共产党员和几百名进步人士,为山东抗日根据地保存了宝贵的骨干力量。

1938年5月,奉周恩来之命,王恩九来到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确山县竹沟镇,担任新四军八团队驻竹沟留守处交际副官,负责东线驻马店、信阳、汝南等地的统战工作。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国民党汝南公署专员张振江身上,利用两人同为西北军出身的渊源,反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张振江逐渐接受中共主张,支持辖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汝南青年救国会、抗敌后援会等团体相继成立,《半月刊》等抗日刊物应运而生,群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当土匪骚扰竹沟时,张振江立即派保安团支援;竹沟惨案发生时,他拒不执行进攻命令,用实际行动回报了王恩九的信任。

与此同时,王恩九奉命前往泌阳,争取国民党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他积极与刘汝明接触,发动群众慰劳军队,与官兵举行联欢会,同时在六十八军内部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成功争取到刘汝明的同情与支持。刘汝明承诺“决不与共产党为敌”,在竹沟惨案发生前,曾三次拒绝进攻竹沟的命令。竹沟惨案后,帮助中共河南省委机关和守备武装安全突围。

在紧张的工作中,王恩九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本色。他常年奔波于统战一线,数次放弃探望在开封沦陷区受苦的妻女和鲁山老家的母亲,将全部心血投入革命事业。在北平、天津等地工作时,他为党组织节约每一分经费,却常自掏腰包应酬党外朋友;在竹沟,他身着普通灰布军装,与战士同吃同住,牺牲后未给家人留下任何值钱物品。

1939年10月,王恩九当选中共河南省委候补委员、统战部长,继续坚守竹沟。11月11日,国民党顽固派武装突然围攻竹沟,王恩九和中共河南省委领导同志一起率领竹沟军民奋起反击。竹沟惨案发生后,为维护国共合作大局,他临危受命赴确山交涉,行至孤山冲时遭国民党确山县常备队扣押,当夜惨遭杀害,年仅38岁。

2009年,王恩九被河南省评选为“6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812/8277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