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观天下 戏痴吴素真:历经“劫难”求真经
戏痴吴素真:历经“劫难”求真经
从驻马店走出的戏曲名家
戏痴吴素真:历经“劫难”求真经
记者 郭建光
从搬着小板凳看戏,到登上舞台唱戏,舞台越来越大,观众越来越多,对于如今功成名就的吴素真来说,这一切恍如做了一场长长久久的梦。
从小戏迷到豫剧名角,从名不见经传到豫剧陈派新一代扛大旗的重要传承人,早已经名满戏苑的吴素真,不仅夺得了戏剧梅花奖,还一次次在创新、融合、传承豫剧尤其是陈派艺术的道路上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她与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牵手,让世人多一个途径了解中国戏曲,了解传统豫剧。
出生于驻马店市遂平县的吴素真,12岁考入遂平县豫剧团,从此与豫剧结下不解之缘,后师从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的弟子、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淑贤,进而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2009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在人才济济的中戏一度成为同学眼中“练不死的吴素真”。
她怀抱梦想,在执着追求“精”和“专”的熔炉中不断为自己赢得出彩的机会,从而收获理想,拥抱梦想。
她凭借豫剧《白蛇传》中白蛇一角的精彩表现,一举摘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还先后获全国豫剧“百团争霸赛”金奖、第九届香玉杯艺术奖第一名、河南青年戏剧演员大赛一等奖、河南戏剧大赛文华表演一等奖。
她现为河南豫剧一团副团长,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主演,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硕士,主攻青衣、花旦,主演剧目有《白蛇传》《蒋琴心》《梵王宫》等。
十年工夫从 “小迷妹”到大主角
农村深厚的戏曲底蕴,成为每一个孩童接触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在油彩斑斓的舞台下,从小耳闻目染豫剧文化的吴素真能够定下心神,凝望着自己多年后舞台上依稀的背影。
在吴素真很小的时候,她失明的姥姥经常让她领着自己去听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吴素真开始做演员梦。姥姥得知后急忙劝阻:“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你一个女孩子吃不了这个苦。”吴素真知道姥姥心疼自己,但她不愿放弃自己的梦想。
12岁是吴素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时候,遂平县城开了一个戏剧培训班,为期1年。当吴素真得知这件事的时候,人家已经培训1个多月了。凭借对戏曲的热爱,吴素真成为80多名学员中的一员。
“我的个子矮,与其他演员搭班不合拍。加上戏曲班里每天吃大锅菜比较艰苦,家里又没有能力让我吃营养品,所以每天不停地练功,消耗大、补充少,不怎么长个子,我这个小萝卜头在培训班里不显眼。”
看到吴素真学习很卖力,一些同学开玩笑说她是个戏痴。后来,吴素真开始在各个演出现场以路人甲、路人乙的角色出现。“一旦自己的小角色完成,我就会匆忙跑到台下或者台口,观看其他演员的表演。”慢慢地,吴素真在团里崭露头角,在多个剧目中都是主角。当然,除了主角外她还尝试了很多跨行当的角色,比如老旦、小生、武生等。多年的历练,多次的打磨,吴素真最后成了遂平县豫剧团的台柱子。
上天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2001年,河南省豫剧二团招人的消息传来,吴素真彻夜难眠,她愁肠百结。最后,团里的领导对她说:“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利用更广阔的舞台,发扬豫剧艺术,我们不会做你艺术道路上的拦路石。”真诚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吴素真。最终她奋力一搏,在一众竞聘演员中脱颖而出。
到河南省豫剧二团后,她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艺术还很稚嫩。青年团是河南豫剧院在全面接收中国戏曲学院2009级豫剧本科班毕业生的基础上,于2013年6月组建的带有实验性质的团体。“当时上本科的时候我也犹豫过,经济压力大,孩子才两岁。但想起姥姥的那番话,觉得既然选择了戏曲这个事业,我就不能放弃。”
她在中国戏曲学院的4年中刻苦学习,专业水平更上新台阶。一些豫剧名家与学员们同吃同住,尤其是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的到来,让吴素真和同学们看到老一代豫剧名家对豫剧艺术的痴迷,这种精神感染着他们。
“学戏、演戏过程中我也有苦恼,最大的苦恼是无法企及大师的高度。很多像陈素真先生一样的表演艺术家在艺术上博大精深,他们对美的极致追求让我崇敬。比如,陈素真先生不但艺术高超,还有很强的创作能力。我演大师的作品,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再往前走,希望每天完成一个小目标,学习他们的细节转换、情感铺垫,日积月累慢慢提高。”吴素真说。
她曾师从豫剧名家马金凤、张宝英、王素君、张美贞、朱玉霜等,京昆名家李玉芙、沈世华、谯翠荣、王晓燕、林萍、张娟等,戏曲理论师从刘小军、王绍军、苏东花、李永志等。她如一块永远也吸不满戏剧艺术营养的海绵,在戏曲园地不断充实提高,茁壮成长。
她的丈夫张广涛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对戏曲有着很深的认知。吴素真出演的大多数戏曲,作曲大都由他谱写。正因为相知相守,夫妻携手路上才会有更多的默契、更多的契合、更多的“量身打造”、更多艺术道路上的比翼双飞。
学艺归来 从走出去到请回来
化好妆、做完造型、换好服装,距离开场还有一段难熬的时间。吴素真在化妆室里开嗓,低声默戏。
这是她一路闯荡功成名就后的返乡之旅,更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决心把毕生所学展示给台下的父老乡亲。
开场前,河南豫剧青年团的所有演职人员集合,导演为大家加油打气。
“鼓师、琴师,准备就位。祝我们大家演出成功!准备,准备!五、四、三、二、一,打钟,收场灯……”
6年前的2019年6月,凭借《白蛇传》摘得第29届梅花大奖的吴素真正在驻马店市民中心演播厅向台下的父老乡亲演出《白蛇传》《梵王宫》。吴素真用心用情演绎的白素贞一角深得人心,叫好声一片。
“虽然是叫断桥,桥何曾断?桥亭上痴情男女意缠绵,山含情水含意流连忘返,好呀好羡慕,好羡慕红情绿意人世间。”随着饰演白素贞的吴素真在西湖畅游,这段深入人心的唱词瞬间让人拉回千年之前——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徐徐展开。
我们沿着吴素真从这里迈出戏曲的坚实一步,试着寻找她曾经在舞台上挥洒的汗水,也依稀看到她在基层剧团少时学艺的艰辛与孜孜不倦的求索。直到因缘际会,她带着家乡人民的殷殷期盼,一次又一次在戏剧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我们翻阅陈派行经处的脉络,既有独树一帜自成一派的不易,也有尘埃落定无尽唏嘘后的迷茫,自从豫剧皇后陈素真生前排演经典大戏《白蛇传》以来,此剧未能流传,直到由陈门再传弟子吴素真复排此剧,并于2015年5月惊艳亮相后为世人所知。
在2016年首届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期间,吴素真和青年团的年轻演员在长安大戏院表演新版《白蛇传》,婉转的唱腔、简约的舞美、满台的青春气息,让北京观众眼前一亮,记住了河南豫剧院青年团这个朝气蓬勃的戏曲团体,也记住了吴素真这个名字。后来吴素真多次进京演出,尤其是她在豫剧陈派代表剧目《梵王宫》上演时,陈派细腻的表演,独创的扇子功、辫子功、穿衣等身段技巧令人目不暇接、印象深刻。
“陈派艺术”有了接棒者。风云际会,她的戏曲梦还在一代代传承下去。
吴素真的表演把角色融入骨髓,她的一颦一笑,腾转挪移,严谨而不失灵巧。
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造就了吴素真对戏曲艺术的精益求精。她的表演松弛、自然;她的水袖功夫堪称一流;她的演绎质朴无华;她对艺术的领悟能力足以做到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她把祥符调的板式、旋律、技巧与白素贞的情感融于一体,通过速度的快慢、音域的高低、节奏的松紧、力度的强弱,多种对比形式,实现陈派声腔深厚中的时尚活力,既细腻深刻,又新颖别致。
从那以后,我们就记住了这个沉浸于艺术世界的吴素真,也对博大精深的戏剧艺术有了一些认知。
舞美、道具、唱词、表演、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宛如大浪淘沙,最终让一个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演员脱颖而出。
无论角色多大、名头多响,吴素真总是惦念着家乡,惦念着那些喜欢戏剧的百姓们。2020(第九届)黄河戏剧节在驻马店市民中心闭幕仪式上,吴素真表演了豫剧《梵王宫》,她全身心的表演让台下观众记忆犹新。
吴素真在戏曲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她的新戏不断,尤其是豫剧新编历史剧《妇好》的全新亮相,再一次让喜欢豫剧、喜欢吴素真的戏迷过足了戏瘾。这台大戏为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由吴素真扮演的妇好果断干练,有勇有谋,敢爱敢恨,她用厚积薄发的戏曲功底再一次让扮演的角色深入人心。
绿城郑州的4月花团锦簇,霓虹灯下的郑州大剧院流光溢彩,连续4场的演出,让河南豫剧青年团的演员再一次以精湛的演技与对角色的打磨为观众所认同,也让豫剧的创新之路有了更多的可能与突破。
守正创新 在传承与发展中砥砺前行
作为豫剧皇后陈素真的再传弟子,吴素真格外珍惜揣摩陈派艺术的珍贵机会;作为吴素真的恩师牛淑贤,对徒弟的教导可谓煞费苦心。
而吴素真对陈派艺术的坚守,从遍寻陈素真大师的珍贵资料着手,从开封市美术馆陈素真纪念馆寻觅,感知着大师的一颦一笑,透过珍贵的唱片触摸大师起承转合,游刃有余的唱腔功夫。牛淑贤要求吴素真吞吐功夫就是那种“枣核型”,出去的时候是柔柔地出去,但是当最后收的时候,也是要轻轻地把它的韵收回来。
“其实陈派唱腔最难的就是气息的控制,有时候祥符调陈派唱啊,五脏六腑都掺杂在一起的那种感觉一样。比如说突然间这样子,就有韵律在里边,有腔弯儿在里边,观众就会侧耳倾听这种‘小弯弯’,反而要大腔大口地随便唱,可能起不到观众和你共同去创造的这种效果。”曾经面对中国之声特别记录节目《听见》的采访,吴素真这样表述着跟随豫剧名家牛淑贤学习陈派的经历。
每每遇到艺术上的拦路虎,吴素真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给远在河北的老师牛淑贤打电话。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宇宙锋》这个戏,也是你师祖晚年最后、最难演的一个戏。我觉得它是豫剧里边的精品,是阳春白雪,应该很好地继承。尤其《宇宙锋》这个戏,它主要还是在‘做’(唱念做打里的做)、内心感情,就是内心的丰富。”
“因为陈派戏,祥符调,它的唱腔比较柔美一些,它就需要内在的东西,就感觉到观众也在认真地听,但是就没有像其他的演员那样,给你报以很大的掌声。如果我要再去唱这个戏的时候,是不是也得用点劲儿?”
“演员切不可去追求廉价的掌声,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不是在演人物,也不是在演戏了,你是为了你自己叫好而叫好。陈派的特点是什么?细腻、韵味纯正,不要低估了观众,好好练!希望在你身上。”面对吴素真的困惑,牛淑贤以四两拨千斤的功夫,很快卸下了吴素真压在心头的千钧重担。
人一旦开悟了,艺术上的精进那是噌噌噌往上涨。
吴素真师承的豫剧祥符调,最早发源于河南开封(祥符县)及周边地区的梆子腔,它的演唱使用的是北宋时期的官话,标准的“中州正韵”。它独特的美,历经千年早已渗入河南人的灵魂里。作为祥符调陈派的再传弟子,吴素真每每感到责任重大,多少的挑剔和责难她都受得了,师父的一句鼓励却让她忍不住湿了眼眶。
豫剧创新究竟该如何往前走?吴素真也在不停地尝试。《妇好》的多场巡演,摸索中前行,打磨中提升,每一场演出她都拼尽全力,每一个细微的改动她都潜心揣摩,力求出彩出新。她还和丈夫张广涛自己投资打造了一部小剧场豫剧《南华经》,对戏曲深入骨髓的喜爱,让吴素真从未敢停下前行的脚步。
不少专家都在舞台下默默地关注着她的成长。她在哪部戏里改了妆、加了一个慢板的唱,很多豫剧名家都记得清清楚楚。
大胆突破 “牵手”法国戏剧节
当大中原的梆子腔与塞纳河畔的铁塔碰撞,是擦出异样花火,还是一别两宽四目茫茫?
一个是深居古都开封的素真剧场,一个是国际上名声遐迩的戏剧节,一个是喝黄河水长大的豫剧名家,一个是远在天边的艺术殿堂。当陈派的唱腔回荡在第78届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时,吴素真成功了!
面对陌生的环境,很难说吴素真不紧张。不过自小在练功房摔打得瓷实的吴素真不服软,她要将豫剧这一传统文化带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它,同时也有着更深的考量,也是为了拓展戏曲市场,让豫剧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2024年7月,作为河南开封素真剧场艺术总监,吴素真率团队远赴法国,也是她践行“戏比天大”的具体实践。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是一个拥有近70年历史的艺术盛会。每年7月,南法小镇阿维尼翁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戏剧人的天堂,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戏剧爱好者相聚于此,一个月内会举办1000多场不同门类的艺术演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吴素真带着《拾玉镯》《宇宙锋》《梵王宫》三部戏,在浪漫之都,在各路精英汇聚的艺术殿堂,以唱念做打的功夫,一次次刷新了世人对中国戏曲,对豫剧,对陈派的原有认知。
在法国参加巡演,手把手传授传统戏曲,登台演出,与外国观众互动。忙里偷闲喝个下午茶,吃个法式午餐。“面对陌生的环境,我们正做着全新的尝试。”吴素真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的戏迷,在国外,她也很快有了不少“铁粉”。面对外国人的询问,吴素真认真作答,她把多年在戏曲艺术上的追求,与国外观众分享,同时通过耳闻目睹等途径汲取众多国外戏剧之长。
一方面是涨了见识,另一方面是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中国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更有无数的艺术家前赴后继地追求着艺术上的更高的造诣。而吴素真注定需要用一生去完成历史赋予自己的文化使命。
将生活融于艺术,将艺术贯通生活。生活中的林林总总从未压垮这个拥有超强心脏的中原大妮,她从乡间走来,一步步登上国内国际的艺术殿堂,她用尽全力进行着超强的艺术探索与身体力行的艺术实践。
她用青春换来艺术上的精进与桂冠,又用汗水浇灌豫剧这朵璀璨的花。
她用心用情扮好每一个角色、完成每一段唱词,又挤出生活的碎片拼补人生更大的追求,完成属于一个人的艺术长征!
我们遥祝吴素真,家乡为你骄傲!我们期待吴素真跨越艰险迎坦途,淬炼技艺,迎接戏剧的又一个春天!
艺术的道路必定曲曲弯弯,求索的路途必定天高海阔!
责任编辑:付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812/827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