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河南 00后的他们 | 青山不老 英魂长存
00后的他们 | 青山不老 英魂长存
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之际,河南日报00后记者前往了吴焕先烈士的家乡新县。岁月会随烟尘流逝,但英雄精神永在;记忆会被时间冲淡,但崇高信念永存。两代相隔百年的“00后”,在这片浸染烈士鲜血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场关于信仰的“对话”。
“00后”英雄档案
姓名:吴焕先
出生时间:1907年
出生地:信阳市新县
主要功绩:吴焕先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1934年11月16日,吴焕先等人奉党中央之命,率领红二十五军,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长征。
“00后”记者
边慧婷“00后”河南日报见习记者
和洋洋“00后”实习生,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学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悦连城 见习记者 边慧婷 实习生 和洋洋
夏秋之交,位于大别山腹地的信阳新县,满目苍翠,一派生机。
山路蜿蜒起伏,大别山余脉在薄雾里延伸,仿佛一支蓄势待发的队伍。
越过一座山坡,又拐了几道弯儿,吴焕先烈士的家乡——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浮现在眼前。
“你们来了,欢迎欢迎!”吴焕先故居纪念馆门口,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迎了上来,用一口地道的信阳方言,热情地打招呼,阳光照耀下,他满脸皱纹像怒放的秋菊。
他叫吴世友,今年67岁,是吴焕先烈士的侄子,也是这段红色记忆的讲述者和传承人。
纪念馆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农家院,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吱呀”一声轻响,吴世友老人推开木门:“走,进里头看看。”
穿过前厅,堂屋正中墙壁上,一张偌大的马克思画像映入眼帘,画像两边,是一副对联:一代宗师指世界文明路;千秋著作唤人间觉醒心。
“别人家堂屋,有的供神像,有的供祖宗牌位,这里怎么是马克思呀?”记者好奇地问。
一问之下,问出了一段往事。当年,吴焕先从麻城乙种蚕业学校毕业后,带回家一张马克思像,硬是贴在家中原本供奉祖宗的香案上方。
“当时,我爷爷气得抄起扁担要打人,但伯父梗着脖子说,这大胡子老头能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一来二去,架不住伯父一再坚持,爷爷最终同意了。”谈到往事,吴世友老人嘴角颤动,有些动情。
怀揣革命理想,吴焕先在箭厂河乡建立了鄂豫皖边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农民协会、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
“原本,家里人是想让伯父继承家业的,但他一把火烧了地契和借条,乡亲们看他铁了心闹革命,纷纷报名参加。”吴世友说,当年,这里还曾流传着一首这样的歌谣,“金银出在大别山,英雄生在鄂豫边。吴光浩、吴焕先,领导穷人把身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934年11月16日,吴焕先等人奉党中央之命,率领红二十五军,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开始了伟大的长征。
长征是宣传队。他们一路北上,发出抗日宣言,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1935年7月,吴焕先率部西进,接应中共中央和红军北上。同年8月21日,吴焕先在指挥部队抢占制高点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岁月会随烟尘流逝,但英雄精神永在;记忆会被时间冲淡,但崇高信念永存。如今,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展馆内,血迹斑斑的绑腿布、豁口卷刃的大刀、锈迹斑斑的土枪静静躺在展柜里,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吴焕先是大别山儿女的优秀代表。革命战争时期,两百万大别山儿女投身革命,近百万人牺牲。当时,新县约10万人口,有5.5万人牺牲,可谓‘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社会教育部部长张亚君告诉记者。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夕阳西下,站在烈士陵园纪念广场,隔河眺望英雄山头,只见树影摇曳,人影绰绰,“八面红旗”高高飘扬。
此刻,两代相隔百年的“00后”,在这片浸染烈士鲜血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场关于信仰的“对话”。
“00后”说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边慧婷
去探访吴焕先故居纪念馆时,天气闷热潮湿,但吴世友老人非常热情,顶着日头,为我们介绍吴焕先的革命故事,汗水从额角淌到脖颈,T恤衫也被汗水浸透,但他的热情始终不减。“只要还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讲下去。”吴世友老人这样说。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内,一队小朋友正好奇地看着展柜内的文物,听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述那段峥嵘岁月。此刻,信仰的种子已经播下,悄然生根发芽。
山河无恙,英雄不朽。在此次采访中,我深切感受到,英雄并非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铭记英雄,不仅要回顾历史,更要传承精神。而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们的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传承红色精神、砥砺初心使命,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姚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817/8281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