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天中 李海涛:从乡绅之子到革命先锋

李海涛:从乡绅之子到革命先锋

记者 王家恒   

1916年初夏,豫南遂平沈寨乡的风里裹挟着麦香。雷王庙村李家大院内,一声婴儿的啼哭格外响亮。谁也想不到,这个降生于乡绅望族的孩子——李海涛,日后会引领着他的家族,义无反顾投身于革命的洪流。

1937年,抗日烽火燃到平汉线,21岁的李海涛把课本一合,眼里的光突然炽烈起来。“国难当头,读书人不能只躲在窗后。”次年,他攥着入党志愿书的手微微发颤,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个家族长子像块吸铁石,把整个李家都吸进了革命队伍——八位亲人先后投身革命,昔日的乡绅宅院,从此成了藏着红旗的堡垒。

1938年春,日寇的铁蹄即将踏至遂平,李海涛踩着田埂跑遍十里八乡,和杜松山等人把土山李氏祠堂改成了游击干部训练班。白天他站在晒谷场教射击,夜里就着油灯写教材,把附近的进步青年、学生分批领进门。

短短几个月,200多名热血青年在这里学会了埋地雷、写标语,30多人被选送到竹沟新四军教导队。可惜这团火被国民党遂平县党部书记吴赞臣浇灭,10月训练班被迫停办,但那些揣着信念离开的青年,早已成了播向四方的火种。

李海涛入党后,在家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他把自己家作为活动场所,进步志士总在暮色里悄悄摸进来,就着一盏油灯商议抗日大计。1938年6月,省委统战部部长刘子厚(化名马致远)、学者范文澜也常在这里落脚。

1941年,反共阴云弥漫全国,中央下令撤退河南党员。李海涛带着遂平地下党员吴雨、李海涵等人,趁着夜色离开家乡。有人奔向延安,有人潜伏下来,他望着嵖岈山的轮廓,在心里默念:“等天亮了就回来。”

到了延安,李海涛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6年,他调到东北,任中共黑龙江省肇东县委组织部部长;四平保卫战里,他抱着炸药包冲在前沿;清剿匪患时,击毙远近闻名的土匪“一枝花”;土改时,他蹲在老乡炕头算田亩账,把“耕者有其田”的道理传播在田间地头。

新中国成立后,李海涛在广东扎下了根。1959年合浦海边,大批特务刚登陆就被他堵在滩涂上。军民齐上阵,没让匪特往前多走一步。1962年,家乡遂平遭受自然灾害。“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能看着乡亲们挨饿。”他及时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决定支援遂平300万斤木薯干——那车粮食,救了数十万乡亲的命。

回望李海涛的一生,从乡绅之子到革命先锋,从东北战场到南粤大地,他走的路,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缩影。那缕1916年的麦香,早已和李海涛的事迹融在一起,在他奋斗过的土地上,生长出新的希望。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819/8282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