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天中 英雄从这里出发 —— 杨靖宇将军故居探访

英雄从这里出发 —— 杨靖宇将军故居探访

英雄从这里出发

—— 杨靖宇将军故居探访

记者 高琳琳

初秋的阳光穿过驿城区古城街道李湾村的白杨树叶,在青砖灰瓦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走去,那座新修缮的院落静静卧在村西头,朱漆大门上的铜环泛着温润的光,虽未敞开,却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将百年风云都藏在门内——这里是杨靖宇将军的故居,是驿城区土地上最滚烫的红色坐标。

走进杨靖宇将军故居,正在修缮的院落明亮宽敞。

踮脚透过门缝往里望,青石板铺就的庭院扫得一尘不染,阳光在石面上淌成一条亮带。最惹眼的是院里那两棵并肩而立的老树:石榴树的枝丫被饱满的果实压得微微下垂,青红相间的果子像一盏盏小灯笼,风一吹就轻轻摇晃;旁边的老槐树则枝繁叶茂,墨绿的叶片层层叠叠,撑开一片浓密的绿荫,树纹里还留着岁月啃咬的痕迹。

“这是杨靖宇将军小时候亲手栽的。”古城街道文化服务站负责人介绍,100多年了,石榴树每年都结果,槐树的荫凉能盖住大半个院子,就像在这儿站岗,守着老宅子,也守着村民的念想。

记者了解到,少年杨靖宇就爱在这树下待着。那会儿的李湾村,土坯房稀稀拉拉,地里的庄稼总不够吃,远处的阳光下,还飘着侵略者的旗子。十来岁的杨靖宇常揣着本磨破了角的书,坐在槐树下的青石上读,读到激动处,就攥着拳头往树干上轻砸,树叶子被震得簌簌响。有回邻居看见他对着石榴树念叨:“等将来,咱这地方再也不受人欺负了,就让家家户户都吃上饱饭,院里都栽上果树。”

1926年,21岁的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着信念奔赴东北。谁也没想到,那个在李湾村槐树下立志的少年,会在白山黑水间成为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名字。杨靖宇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带着战士们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雪地里钻山林、打游击,棉衣破了就裹着麻袋,粮食没了就嚼草根、啃树皮,棉絮塞进嘴里,刺得喉咙生疼也舍不得吐。

1940年的蒙江战役,成了杨靖宇将军生命的最后一章。他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数日,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胳膊被打伤了就用牙齿咬开手榴弹的引线。当敌人将他围在雪地里,喊话让他投降时,他靠着树干站起来,声音沙哑却掷地有声:“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35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午后。

如今的李湾村,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土坯房换成了亮堂的楼房,村道上铺了水泥,路边真的栽了果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像极了当年少年杨靖宇念叨的光景。村民们路过故居时,总会放慢脚步,仿佛在跟杨靖宇将军说:“你看,咱过上好日子了。”

阳光爬上老槐树的梢头,叶片的影子在青石板上晃啊晃。门内的老树还在守着,门外的乡亲们也记着——记着那个从李湾村走出去的少年,记着他在白山黑水间的呐喊,记着他用生命写就的那句“忠贞报国”。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英雄从未远去,他的精神,就像这院里的树,深深扎在故土里,发着芽、开着花,结出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守护的希望。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820/8283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