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驻马店老区 燕鼎九:铁血铸魂 刺刀下不屈的脊梁

燕鼎九:铁血铸魂 刺刀下不屈的脊梁

记者 熊国森 文/图

燕鼎九(1894年—1941年),名寿鼎,字鼎九,新蔡县古吕街道南街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历任中央军校第五期区队副、中央军校研究班学员。1940年任河南省汝南第八军分区上校保安副司令兼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战区游击挺进军第二十二纵队副司令。

今年8月21日,抗日英烈燕鼎九将军的后裔燕青、燕松兄弟分别从江西、北京到新蔡,参观了今是中学(前身为燕鼎九母校)、燕鼎九故居、燕鼎九塑像等历史遗址,并与他们的亲属燕承昭、燕建中会面。

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小歌看望了燕氏兄弟,并转达了县委主要领导对他们此行的亲切关怀。县史志研究室和文艺界人士向燕氏兄弟赠送了赞颂燕鼎九将军的书法和诗词作品,并带他们参观了新蔡县五湖四带水系连通工程,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燕鼎九出生那年,恰逢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积贫积弱的国家、水深火热中痛苦挣扎的民众,让他在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奋发图强的种子。年纪稍长,他便开始读书习字,搜求和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1925年,矢志报国的燕鼎九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学习。在这里,他接触了西方新的军事理论,学到了许多新知识。

1927年8月,燕鼎九在中央军校第五期任区队副。1929年先后考入中央军校研究班第七、第八期学习。1939年在河南省保安司令部教导队军官队任第一期学员上校区队长。1940年,燕鼎九转任河南省第八区上校保安副司令,兼第一战区豫南游击第22纵队副司令。

1941年1月豫南会战期间,负责 汝南县城防守任务的中国军队是第 一战区豫南游击第22纵队,为迎击来犯之敌,纵队司令张振江、副司令燕鼎九作了积极的应变准备。由张振江率专署及后勤人员撤往汝南东北的殷家湾一带隐蔽。燕鼎九留城指挥,担任城防司令。

1月27日,日军约一个联队兵力,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从汝南西南的官庄方向进犯,很快逼近汝南县城南郊。燕鼎九与参谋长分守南门、西门,在炮火中沉着指挥部队官兵,依托城墙工事,顽强抗击,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次日,日军把攻击的重点集中在东门。中午时分,燕鼎九正在东门指挥官兵与日军鏖战,城外日军佐柏联队突然集中猛烈的炮兵火力,连续轰击小校场附近的城墙,炸出几道豁口。然后,以轻重机枪火力掩护步兵向城内猛扑。燕鼎九急忙策马率领卫队直奔西门增援。日军立即组织密集的机枪火力扫射。燕鼎九临危不惧,立即组织随行人员,依托地形向敌人还击,边打边撤,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被俘。日寇急于获取中国军队的行动计划,滥施酷刑,燕鼎九宁死不屈,并大声怒斥日本侵略者。日寇一无所获,恼羞成怒,用刺刀连刺其喉管,燕鼎九英勇牺牲,年仅47岁。

2月9日,日军撤退,张振江率专员公署和纵队司令部人员返回县城,收殓了被爱国群众冒死藏在防空洞内的燕鼎九遗体,送回其原籍新蔡县安葬,并向上级报告了燕鼎九阵亡的经过。随后,张振江为其在汝南县城西南的茔园(今三里店附近)修衣冠冢,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后经洛阳第一战区长官部转报重庆国民政府军政部批准,追授燕鼎九陆军少将军衔。

2014年9月,燕鼎九被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首批三百名抗日英烈和英模群体》之一。其故居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家乡人民在新蔡南湖景区,为他立了汉白玉雕像。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904/8294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