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天中 “硬监督”提升营商环境 “软实力”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硬监督”提升营商环境 “软实力”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驻马店网讯(记者 许静 见习记者 赵永涛 通讯员 李嘉慧)西平县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的办事窗口前,群众眉头舒展;工业园区内,企业生产线全速运转……一幅生机勃勃的发展画卷,正在西平大地徐徐展开。
“之前办个手续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扫码反映问题,马上就有回应,真是太方便了!”2025年8月,西平县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李先生通过县人大推出的“码上监督”平台反映诉求后,不到一天时间,拖了许久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这样的变化源于西平县人大常委会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督体系。今年以来,西平县人大常委会打出监督“组合拳”,让人大监督长出“牙齿”,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利器”,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站位谋划,主动担当作为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环境优则企业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西平县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省委“两高四着力”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各级党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将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局积极谋划、主动作为。
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大代表意见的基础上,县人大常委会将全方位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写入人大工作报告,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曹亚红亲自牵头成立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服务专班,每月定期召开专班工作会议,研究落实县委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决策部署,统筹协调营商环境创新举措,监督解决突出问题。积极探索出一条依法监督、有效监督的新路径,展现了人大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责任与担当。
精准把脉,坚持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深化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查找影响营商环境提升的突出问题,以营商的“软实力”造就发展的“硬实力”。
专班成立后,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了7个督导调研组,按照各委科室对口联系原则,分别由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对涉及优化营商环境的28个部门进行调研督导。
聚焦行政审批、执法监管、惠企政策落实等关键领域,县人大常委会每季度组织人大代表及企业、行业代表对涉企执法和服务部门开展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和问卷调查。
为破解企业和群众“办事难、投诉难”问题,县人大推动于2025年3月上线“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意见建议收集办理”微信小程序,全面推广“码上办”平台,企业和群众通过扫码即可随时反馈问题、提出建议。平台实行“接诉即办”机制,收到问题后立即启动处理流程,由相关部门限期反馈解决结果。专班可以通过平台跟踪问题办理进度,对办理不力的部门进行督促,实现问题“码上提、马上办”,让群众诉求“有处说、有人管、有结果”。截至2025年8月,平台累计受理企业和群众诉求112件,办结率达90%,企业满意率达99%。“码上监督”已成为人大创新监督的生动实践,赢得了企业和群众的广泛赞誉。
法治保障,聚焦依法监督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中,谁拥有法治化营商环境,谁就拥有竞争优势,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份,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对《驻马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检查组不仅采取实地检查、听取汇报、在线征集意见等常规方式,还主动深入市场主体进行暗访,确保发现真情况、了解真问题。同时,他们到企业界代表联络站召开座谈会,打消企业代表心理顾虑,面对面听取企业代表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心声,提出5个方面12条工作建议。对反映的突出问题,县人大常委会及时梳理反馈至有关职能部门“立行立改”,督促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执法检查实效。
聚焦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化,县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听取企业、个体工商户及人大代表意见建议。针对性提出“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严格规范文明执法、维护司法公平正义、弘扬遵法守信观念、全力补齐短板弱项”等意见建议,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审议意见交“一府一委两院”办理,形成监督闭环。
县人大常委会积极督促县政府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规范行政执法若干措施(试行)》等一系列柔性举措。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县入企检查1.3万人次,推行合并检查和联合检查4200余人次,共立案查处行政执法案件483起,下达处罚决定书350件,较去年同期减少195件,同比下降35.7%。罚款102.6万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3万元,同比下降24.4%。
这些举措在保障法治权威的同时,营造了包容温暖的发展环境,为推动全县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代表行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西平县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认真落实联系、走访人大代表工作机制,跟踪督办人大代表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结合“为人民履职、为中原添彩——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争当“政策宣传员、问题监督员、发展促进员、决策参与员”,让代表声音深深渗透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各个方面,使营商环境监督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让人大工作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依托县、乡、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点,探索建立各级人大代表“四进”和“网络化”联系选民群众等工作机制,将代表“履职半径”延伸到村、社区、企业。主动对接县工商联,推动成立25个乡镇(办事处)商会分会,并在各分会设立“人大代表联络员”,构建了人大代表全面感知营商环境和创新活力的“神经网络”。一个个“接地气”“冒热气”的优化营商环境的“金点子”通过这个网络得以有效汇聚,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春江水暖鸭先知”,营商环境质量怎样,企业界人大代表最有发言权。西平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在企业界人大代表所在工作单位建立“人大代表优化营商环境监督点”,企业界人大代表在工作场所即可“全天候”线上接待选民,有效整合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联系接待选民群众等多种职能。目前已建成优化营商环境“监测中心”“监测点”“监督点”80余家,为高质量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精准化的平台。
县人大常委会还切实发挥县行政服务中心“人大代表监督岗”的作用,负责接待群众咨询、收集办事诉求、检查政策落实情况。他们聚焦服务效能推动优化政务环境,对发现的“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截至目前,监督岗累计接受群众咨询7000余次,纠正窗口作风问题23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7件,有效推动办事环节简化,响应速度提升,办事群众满意度达100%。
市场主体的获得感明显增强,政府服务效率显著提升,执法行为更加规范文明,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正在成为西平县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风清气正,商兴业旺。西平县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铺就了一条通往共赢的“高速路”。西平县人大常委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以“永远在路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监督工作,让这片有温度、有速度、有尺度的沃土,必将成就每一位创业者的梦想。
责任编辑:徐明霞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910/8299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