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天中 智慧灌溉润良田 科技兴农结硕果
智慧灌溉润良田 科技兴农结硕果
睿帆种植专业合作社
智慧灌溉润良田 科技兴农结硕果
记者 张 朝 陈 诚 焦 琳 文/图
赵严杰介绍农田灌溉智能控制系统。
近日,在西平县睿帆种植专业合作社1000亩的种植基地里,只见一个个蝶形地插微喷整齐排列在田间,宛如列队的卫士守护着绿野。轻启开关,细密的水雾如春日细雨般均匀洒落,浸润着每一株作物。水珠在叶片上滚动,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这些蝶形地插微喷与智能控制系统相连。相比其他灌溉方式,这种既省时又省力,且喷水均匀,不受风力影响,渗得快,农作物吸收也好。”睿帆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严杰边扒开花生查看其长势边介绍。
赵严杰是个种地老把式,流转了1000亩地,主要种小麦、玉米、花生。此外,他还购买了拖拉机、播种机、无人机、烘干机等机械,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样样都能熟练操作。
归乡报桑梓
1986年,赵严杰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后来在郑州做小家电生意。2006年,他和合伙人成立了公司,到国外干工程,后来又回到郑州开餐馆。餐馆的生意干得风生水起时,他却作出了一个令家人不解的决定——回到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承包土地当农民。
2014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回到家乡,承包了千亩耕地,变身成“新农人”。“我带你们出去得早,省城才是你们熟悉的地方。但我不一样,这片土地生了我、养了我,我总是要回来的。”面对儿子的疑问,赵严杰的回答朴素而坚定。
彼时的仪封村,青壮年外流严重,有限的劳动力难以照料广阔的农田,赵严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农业不仅是生计,更是乡亲们的“根”。于是,他拿出多年积蓄,成立了睿帆种植专业合作社。
万事开头难。从播种、施肥到收割,赵严杰亲力亲为。半年间,他从一个精明强干的生意人变成了皮肤黝黑、双手起茧的庄稼汉。“两腿插进地里,就没想过再拔出来。”他说。
破局靠科技
初涉农业,赵严杰便意识到传统耕作模式成本高、效率低,必须向科技要效益。他坚持集约化发展,规模扩张降成本,土地流转面积从600亩增至1000亩。规模化种植后,单季每亩成本降低近50元,一年节约开支近10万元。
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赵严杰始终坚持“向科技要效益”的理念。
在西平县农业部门指导下,合作社引进小麦、玉米、花生等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开展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下降25%、10%,农作物平均增产5%。同时,不断升级农机设备,配备植保无人机,并建成粮食烘干塔2座,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解决了粮食晾晒的难题。
赵严杰对记者说:“现在农业分工细了,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一个人能管1000亩地。”2023年,赵严杰参与了西平县的玉米单产提升行动,有550亩地实施了水肥一体化项目,在地里铺设滴灌带,需要灌溉的时候,只要打开控制开关就可以了,既省时又省力。“与以前的灌溉方式相比,使用滴灌不仅省水,还对土壤好。”赵严杰指着玉米地块里的一条条黑色滴灌带说。
创新辟新路
合作社所在地西平县杨庄乡仪封村长期以来种植结构单一,秋季以玉米为主,土地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较低。赵严杰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
他专门赴外地考察调研,并从花生种植大县——正阳县聘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发现仪封村附近土地平整、土质疏松、土壤肥沃,适合发展花生种植业。
说干就干!合作社引进花生良种,聘请专家做技术指导,在西平县率先规模化种植花生。经过几年的试种,合作社秋季花生种植面积有800多亩。
“仅此一项,农民每亩可增收400元。”赵严杰自豪地说,乡亲们也尝到了甜头。在合作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下,西平县其他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也相继开始种植花生,彻底改变了西平县长期无规模化种植花生的局面。如今,合作社的多元化版图不断扩展:春季种小麦,秋季种玉米、花生,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
担当共富裕
“合作社发展了,不能忘了乡亲们。”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党员,赵严杰始终以党员的初心扛牢社会责任,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走出了一条合作社增效、农民增收的共富路子。
土地流转“解绑”劳动力。合作社以高价流转土地,仪封村的土地流转率达80%。村民每年获得稳定租金或分红,实现“离乡不丢地,不种也收获”。青壮年可安心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则能在合作社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机械化服务抢农时。每逢“三夏”“三秋”大忙时节,为确保颗粒归仓,合作社提前做好人员培训、机械保养、道路疏通等准备,除完成自有农作物抢收抢种外,还依托自有及协作单位的农业机械,为周边村庄农民提供耕、耙、播、收及植保、灌溉全程机械化服务,抢抓农时保障粮食生产。
巩固成果暖民心。合作社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重要位置,将仪封村脱贫户全部纳入帮扶范围,通过签订用工协议、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脱贫户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农忙时节,合作社每月能吸纳周边200多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超2000元,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村民认可。
支撑凭政策
赵严杰的农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即将丰收的千亩小麦因为突如其来的冰雹化为泡影。“20分钟,砸掉50万元。”他回忆道。
可喜的是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保险迅速赔付了三分之二的损失。除此之外,对于上规模的合作社还可享受专项政策支持,配备植保无人机、烘干仓等,实实在在解决了农业生产最棘手的问题。
“国家有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为我们这些种粮人提供了安全保障。以后,我们可以放心干自己想干的事,为这片土地尽一份心,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赵严杰满怀信心地说。
十年耕耘,合作社成长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仓储、烘干等设施一应俱全。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赵严杰总结出三个“坚持”:坚持扩规模强基础,向科技要效益;坚持多元化敢创新,用思路换出路;坚持少索取多回馈,为村民谋福祉。
他用行动证明,农业是焕发新活力的朝阳产业,是充满无限机遇的广阔舞台;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可以成为掌握先进科技的“新农人”。站在合作社的粮仓前,赵严杰望向远方:“只要脚踩这片土地,我就有使不完的劲儿。”赵严杰用十年光阴诠释了“落叶归根”的深情,更以合作社为笔,在豫南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画卷。他的故事,是千万返乡创业者的缩影,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闫继华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912/8301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