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卫计·健康综合新闻 精神病患者在家也需要呵护

精神病患者在家也需要呵护

看待在家的精神病患者,核心是把他们当作“需要理解与支持的家人”,而非“被疾病定义的患者”,既正视疾病带来的影响,也不忽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需求与价值,具体可从以下3点出发:  

先“看见家人”,再“关注疾病”   

不将患者的所有行为都归因于“精神病”,比如患者偶尔情绪低落,可能是正常的心情波动,而非病情反复;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如喜欢听某首歌、看某个节目)、需求(如希望被尊重、渴望陪伴)。家人可以像对待其他家庭成员一样,和他们聊日常、分享小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份子”,而非“需要被特殊‘看管’的人”。  

理解疾病影响,少指责、多包容   

疾病或药物可能让患者出现一些“不便利”的表现,比如动作迟缓、反应慢、偶尔情绪不稳定等。此时家人需避免指责(如说“你怎么这么懒”“这点事都做不好”),而是理解这些多是疾病带来的客观影响。可以换一种更包容的方式,比如患者动作慢时,耐心等待并说“不急,慢慢来”;情绪低落时,轻轻陪伴而非追问“你又怎么了”,减少患者因“怕被嫌弃”产生的自卑与抵触。  

既不“过度保护”,也不“放任不管”   

避免过度保护:比如因担心患者“出问题”,不让他们做任何家务、不让出门,反而会让患者逐渐丧失生活技能,加重“自己没用”的负面认知。可以根据患者能力,鼓励他们做简单的事(如摆碗筷、整理自己的衣物),逐步恢复生活功能。

不盲目放任:若患者出现擅自停药、拒绝吃饭、情绪暴躁有伤人/自伤等情况,需及时干预——不是强硬制止,而是温和沟通(如“不吃药身体会不舒服,我们一起问问医生怎么调整好不好”),必要时联系主治医生,既尊重患者,也保障他们的安全与治疗效果。   

总之,看待在家的精神患者,关键是“平衡”:平衡对疾病的正视与对患者本人的尊重,平衡必要的照顾与适当的自主,让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被接纳、被需要”,这本身就是对他们康复最有力的支持。(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八科 焦茹)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918/8305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