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天中 “五社联动”聚合力 基层善治暖民心   

“五社联动”聚合力 基层善治暖民心   

记者 张遥驼

在驿城区雪松街道纱厂社区,居民经常看到精神矍铄的张大爷穿着红马甲活跃在楼栋间,跟社工一起调解纠纷、开展志愿服务等。谁能想到,这位热心的“银发调解员”,曾经还因老厂区转型、新居民增多对社区感到不满。

转变,源于市委社会工作部引入冀未来团队在社区开展的“和谐关系”主题课堂和座谈会。冀未来团队多次耐心与张大爷交流厂区转型后带来的便利。在拉家常中,老人逐步打开心结,还加入社区“五老邻里调解队”,为邻里排忧解难,逐渐成了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的“贴心人”。

从“关注对象”到“治理力量”,张大爷的转变,正是社工专业力量精准介入,有效赋能基层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缩影。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市委社会工作部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紧扣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整合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建立了“五社联动”融合机制,构建了系统化、专业化、可持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体系,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社区末梢,将暖心服务送到居民身边,绘就一幅多元共治、温暖和谐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传统粗放式的管理难以应对新挑战,必须依靠专业人才实现精细化、高效能治理。为此,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资深专家团队,选取纱厂社区和新蔡县古吕街道北湖社区作为首批站点,探索出“主题培训+组建队伍+资源整合”的路径,开启基层社工人才赋能计划,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为了实现精准“滴灌”,针对不同群体,市委社会工作部量身定制培育方案:对社工,侧重实务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引导,尤其加强社工考证指导,为其持证上岗、专业化发展铺路搭桥;对社区志愿者,着重弘扬奉献精神,培育其掌握符合社区特点的在地化服务技能,使其能更好发挥作用;对社区居民,通过设计一系列活动,着力增强其社区认同感与幸福感,激发其参与社区事务的内生动力。

从“大水漫灌”到分类“滴灌”培育,有限的资源精准投向最需要的地方,为多元力量参与治理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一年来,市委社会工作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两个社区,围绕“和谐关系”“邻里互助”“社会治理”等主题累计开展线下培训16场、召开座谈会7次。课后座谈会不仅成了传授知识的场所,还成了居民畅所欲言、参与议事的平台。同时,建立2个社工陪考微信群,300多名学员共学社工知识,极大提升了社区人才的实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打造队伍不是终点,如何让人才力量发挥作用、实现基层善治才是目标。市委社会工作部着力深化“五社联动”机制,为社区组织“输血造血”,激活社区自治活力。

“开学了,音乐课还有这么多孩子报名。”秋季新学期的第一个周末,北湖社区党支部书记苗绿林和社工范慧洁看着微信群里的接龙信息,难掩欣喜。

北湖社区的音乐课堂是社工赋能助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最初,市委社会工作部专家团队指导社工开展自主调研,倾听居民心声,精准了解居民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和调查,社工发现“一老一小一新”群体的需求最为迫切,选定“暑期留守儿童托管服务”作为突破项目。

项目确定后,北湖社区通过有效联动辖区企业,获赠吉他、葫芦丝、电子琴等乐器;积极引入新蔡县音乐协会,组建12人的教师队伍,两个月内开展音乐辅导活动13次、服务儿童200多人次,切实以“为小”服务解除家长后顾之忧,也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

专业队伍的战斗力,最终要落实在为民排忧解难的实效上。这支来源于社区、服务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伍,通过精准识别需求、快速响应诉求、有效资源联动,逐渐发展壮大成基层治理中靠得住、用得上的常备力量。人才支持计划进驻北湖社区一年来,常态化开展义诊等志愿服务13次,解决纠纷40多起,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解决居民的“心病”到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从凝聚社区共识到激活自治活力,市委社会工作部以打造基层社工人才队伍为支点,将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事有人管、难有人帮、忧有人解的治理共同体,有效推动了基层高效能治理,一幅温暖、和谐、有序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924/8309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