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河南 特刊 | 那远山呼唤我——走近自豫而来的援疆者
特刊 | 那远山呼唤我——走近自豫而来的援疆者
插图:张卉
“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把新疆的工作做好。”
——习近平
■核心提示
一声远山的呼唤,让我省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干部人才从黄河之滨奔赴天山脚下。他们带着专业知识、先进理念和丰富经验,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曲同心奋斗、顽强拼搏的时代壮歌。今天,我们追寻这群自豫而来的援疆者足迹,记录他们如何把他乡变故乡的心路历程,聆听他们山海情深的动人故事。
奋力谱写豫新合作新篇章
□河南日报评论员
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昂首奋进,绵延千里的群山、茫茫无际的沙漠、生机盎然的绿洲,见证着新疆各族儿女团结一心、不懈奋斗的火热岁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做好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新疆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疆70年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大力支援的结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河南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担应尽之责、谋务实之策、行固本之举,推动对口援疆工作高质量开展,合作领域越来越广,共建硕果越结越多。风起电至,只需0.007秒,新疆绿色电力就送到了千里之外的中原,新疆“风光”点亮万家灯火;郑州哈密优势互补,构建起跨省跨区域城市算力网实验场,东数西算开辟豫新合作新通道;从组建医疗队送诊上门,到搭建远程诊疗平台,从培育本地医护人才,到推动药品供应链升级,医疗援疆的一剂剂“中原良方”暖天山;豫剧优秀剧目《焦裕禄》《重渡沟》唱响东天山,话剧《红旗渠》《兵团》在哈密展演,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举办百余场,惠及两地各族群众百万余人次,持续擦亮文化援疆品牌……从中原大地到大美天山,对口援疆跨千山、越万水,架起一座座友谊之桥、心灵之桥、文化之桥,把豫新两地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全面起势,新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优势更加彰显,也为深化新时代豫新合作搭建了广阔舞台、拓展了战略空间。新疆,不再是边远之境,而是开放前沿。河南,虽不沿边不靠海,却不断突破地理界限,“空陆数海”丝绸之路连接世界,枢纽经济百花齐放,河南制造走向全球、叫响全球。开放,让内陆变前沿,协作,让挑战变机遇。继续着眼新疆所需、河南所能、援疆所长,努力找准豫新两地合作共赢的契合点、政策理念的共鸣点,把新疆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与河南的产业基础、技术条件等优势相结合,聚焦能源资源、产业协作、物流枢纽等领域全面深化豫新战略合作,全力抓好智力援疆、产业兴疆、民生惠疆、文化润疆等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更多援疆新典范,不断开创对口援疆工作新局面。
深厚的友谊跨越山海,绵长的故事还在书写。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奋力谱写豫新合作新篇章。
连霍高速郑州服务区哈密农产品专柜上的商品琳琅满目。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北晨 摄
豫哈mix
天山甜韵入中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郭北晨
9月25日,在连霍高速郑州服务区的超市里,灯光洒在货架上的新疆葡萄干上,颗颗果实如琥珀般透亮,与“比邻而居”的河南烩面,形成奇妙的味觉对话。
“这葡萄干比平时见到的大三倍!”常跑郑州—西安线的货车司机老李拿起一盒“蓝宝石”葡萄干仔细端详。
货架旁,超市工作人员高小飞正用方言向一位老年游客介绍:“这是自然晒的,没加糖霜。”她身后,印有“豫见新疆”字样的灯箱映着游客举起手机拍照的身影。
从黄河之滨到天山脚下,2000多公里的距离,因河南对口支援哈密而无限拉近。
今年6月,河南交投集团服务区公司直属分公司联合哈密供销社农产品销售企业,选择连霍高速郑州服务区作为全省高速服务区援疆农产品展示点,并在消费帮扶馆专门设立哈密农产品专柜,精心陈列销售50余种哈密特色农副产品。
“很多旅客对新疆农产品感兴趣,但很难买到口味正宗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天然窗口优势。”连霍高速郑州服务区副经理石玉研说,借助这个平台,能让更多优质新疆特色产品走出天山,走进中原百姓的生活。
15元一包的奶疙瘩,19.8元一盒的手工切糕……质优价美的哈密特色农副产品吸引着过往旅客的目光。
“你看奶片配料表,没有一点添加剂,非常适合老人和小朋友吃。”石玉研每次进新货都要详细了解产品特点、营养价值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
为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河南交投集团服务区公司直属分公司将哈密特色农副产品纳入全省60对高速服务区销售体系。截至目前,已采购商品45万余元,销售15万余元。
暮色渐浓时,服务区亮起了暖黄灯光。展馆内,刚购买完特产的一对郑州夫妇正教小儿子认识“豫哈”两字;而即将返疆的哈密供应商贾建森,将购买的河南烩面塞进自己的背包。
●医务工作者
一根银针守护百姓健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愿
9月23日,在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的正骨科门诊诊室,医生赵计轩一边和患者聊天询问病情,一边为一名脊柱侧弯患者正骨。“去过不少医院,一直没有明显的效果,来这儿第二次接受治疗就不怎么疼了。”患者激动地连说了几次“亚克西”。
赵计轩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统疗法科副主任医师,援疆10个月,虽然时间不长,但在当地口碑非常好。
“赵大夫,又有患者给您送锦旗来了!”郭女士手捧一面写有“妙灸神针治百病 德艺双馨传四方”字样的锦旗,来到赵计轩的诊室。
“如果不是援疆医生带着好技术来新疆,我家老人的病哪能好得这么快啊!”郭女士家的老人多年来饱受腰椎间盘突出的折磨,听说河南的名医来哈密援疆坐诊,就带着老人来试试。经过治疗,短短两个月,症状就缓解了。
接过锦旗时,赵计轩的手被郭女士握得紧紧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他笑着说,“援疆就是要把好技术留下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让大家少跑腿、少受罪。”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特色诊疗优势,赵计轩结合新疆居民疾病谱,将中医强调的辨证论治基本原则与西医、民族医学进行有机融合,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援疆10个月来,赵计轩收到了9面锦旗、5封感谢信,这些锦旗和感谢信承载着患者及家属的满心感激,更代表着这位河南医生与新疆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
“我的目标是能真正为这里‘造血’,帮助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坐诊之余,赵计轩积极参与豫哈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班,通过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使学员们深入了解针刺疗法等中医传统技法,并通过现场技术实操,手把手教授学员运用掌握相关疗法。
赵计轩的故事是河南中医药文化润疆工作的生动缩影。2024年以来,河南创新性开展中医组团式援疆,每年选派约40名中医专家赴哈密,开展技术帮扶的同时推动中医药文化润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可感可触、可知可及。
●教育工作者
一本教材架起产学桥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樊雪婧
在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常可见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那是跨越2000余公里,自郑州市奔赴而来的援疆教师、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刘威。
9月23日,刚下了课,刘威便赶往一家煤炭物流企业调研,为正在编写的《煤炭物流与供应链》教材寻找典型案例。
一年前,初抵哈密,刘威满脑子想的都是所学专业如何与当地发展相结合。他深入了解当地产业规划后得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现代物流被列入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且学校正筹备建设新疆能源与铁道职业技术大学。但走访时他却发现,作为核心环节的煤炭物流,不仅缺少专业教材,连教学也只能参考普通物流教材,与煤炭物流产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学生学的和企业用的对不上,必须编出一本能落地的教材。”刘威下定决心,一定要编写一本贴合新疆煤炭产业实际的专业教材,不仅填补国内学科空白,更要成为连接教学与产业的桥梁。
面临国内没有同类教材可借鉴的困境,刘威跨区域协调,最终联合新疆、河南两地的6所学校、19名教师组成了编写团队。
对于刘威来说,援疆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初心之旅。2024年,当得知援疆工作通知时,刘威第一时间报了名。在他看来,教育援疆不是简单的知识输出,更要通过专业建设为新疆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业人才。
刘威的倾情付出远不止于教学的传授。他协助院系完成了现代物流骨干专业群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编写;开展师带徒,成立丝路创新工作室,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积极服务当地物流产业发展,指导学院与中国邮政哈密分公司等3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
刘威立志深耕物流专业教育,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新疆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谱写新时代新疆繁荣发展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业技术人员
一腔赤诚推进科技兴牧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一洁
“只要一个电话,李老师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每次看到他,我心里就踏实了。”哈密市牧祥农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斌口中那个像“守护神”一样的人,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援疆干部、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海利。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畜牧业是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疫情防控更是守住“钱袋子”的关键。
“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摸清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施治。”2023年5月,作为第十一批河南援疆干部人才,初到哈密,李海利没有急于推进工作,而是花费3个月左右的时间调研走访。
在牧区,动物腹泻一直是中小规模养殖场面临的主要问题。李海利创新性地将微生态制剂与中草药结合,经过实践验证,示范区域内动物腹泻发病率大幅下降。
在推进畜牧业现代化的同时,李海利始终坚守生态底线,探索出动物疫病生物防治新路径。
“牛羊梨形虫病是危害哈密肉牛、肉羊养殖的重大疫病,而蜱虫是主要传播媒介。”李海利发现,传统化学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产生耐药性。为此,他带领团队历时近两年,成功研发出高效安全的杀蜱生物制剂,为梨形虫病源头绿色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撑,也让绿色养殖理念在边疆落地生根。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是李海利时常思考的问题,也是他对自己的提醒。
“我受指派来这里服务3年,服务有期但帮扶无期。”两年多来,在李海利的带领下,受援单位成功申请区级和市级项目4个,完成科研项目2个,培养技术骨干6名。他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培训200余人次,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注入长效动能。
“科技兴牧的道路还很长。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新疆建设,用科技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牛羊。”李海利说。
●工程技术人员
一个项目连接文化血脉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筱晗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一座融合豫疆文化的现代化建筑——豫疆历史文化交流基地建设项目,正拔地而起。
9月25日,中建七局豫疆历史文化交流基地项目经理李仕海表示:“这座建筑面积达12700平方米的文化交流中心,是河南省援疆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更是连接中原与新疆的文化桥梁。”
这里建好后会是什么样?据李仕海描述,整个建筑外形恰似中原的鼎,外立面层层叠叠,宛如历史长河的沉积,“这座建筑本身就是豫疆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他说,待明年8月完工后,参观者就能通过馆内沉浸式展陈技术和数字化互动设备,领略两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特色,深切体会豫疆两地虽相隔千里,但文化血脉却紧密相连的深厚情谊。
绿色与智慧建造是项目的一大亮点。结合新疆能源基地与气候特点,采用自保温加气块、太阳能光伏系统、雨水回收装置等先进技术,全力打造低碳示范工程。同时,依托中建七局打造的BIM+智慧工地平台,把物联网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和BIM模型实时融合,实现整个项目从设计到建造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远在新疆的日子,家人的支持是最温暖的慰藉。李仕海的女儿刚上小学,她经常骄傲地告诉同学:“爸爸在新疆建大楼。”妻子的默默付出更让他感动不已,“虽然陪伴的时间少了,但家人知道我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李仕海说。
新疆人民的热情同样深深感染着李仕海和同事们。项目组中有不少像李仕海一样的河南人,早已把新疆视为第二故乡。项目总工程师闫坤一毕业就留在郑州工作,今年2月来到新疆。“刚来时确实有些不适应,但每当在公交车上看到‘豫哈情深’的标语,吃到老乡送来的西瓜,心里就只剩下一个念头,一定要把工程建设得更好。”他说。
项目建设正酣。在新疆这片热土上,豫疆人民的心更近了、情更深了。
●基层工作者
一份初心践行为民服务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若郡
电话接通时,吴景卫反复说着一句话:“我感觉也没干啥,做得很平常。”这位来自河南驻马店的援疆干部,言语间透着中原人特有的朴实。
2023年4月,吴景卫作为河南省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一员,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担任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党委常委、副场长。
在红星二场,吴景卫主要负责为民服务中心的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他深知,只有多和土地、职工、群众打交道,才能真正听懂他们需要什么。
援疆之初,一次寻常的入户走访让吴景卫结识了盲人按摩师张金龙。张金龙技艺精湛,本该可以凭此手艺养家糊口,却因信息闭塞,一直赋闲在家。看到张金龙的困顿,吴景卫暗下决心:要为这双手找到出路。
吴景卫把目光投向团场医院,向院方推荐这位特殊的按摩师。在吴景卫的一次次努力下,张金龙获得了在日间照料中心工作的机会,一家人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帮助一个人还远远不够,渐渐地,吴景卫把工作重心从“解决一个问题”转向“解决一类问题”。定期组织居民召开恳谈会,便是他推动社区自治的关键一步。
团场社区议事厅里,居民代表、社区工作人员与吴景卫围坐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吴景卫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百姓的“急难愁盼”。
这份为民服务的初心、人民公仆的情怀,跨越千山万水,从中原大地绵延至东天山脚下。
木特来甫·玉素甫,是吴景卫在柳树泉农场结对子的维吾尔族“亲戚”。自从认下这家亲戚,吴景卫的手机里便多了一个专属相册。相册里,存着两家人的温暖合影、玉素甫妻子的病历资料和他为孩子们查询的征兵政策。
“他们相信你,有困难才愿意找你,‘家人’的情分就在这你来我往中愈加深厚。”吴景卫说。当被问及离疆后要留下什么,他没有直接回答。但看着张金龙一家重拾希望,社区里完善的基础设施,维吾尔族“家人”脸上的笑容,仿佛一切都有了答案。
责任编辑:杨姗姗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926/8312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