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天中 奋楫笃行开新局 天中沃野铸华章——“十四五”期间驻马店市农业强市建设成就综述
奋楫笃行开新局 天中沃野铸华章——“十四五”期间驻马店市农业强市建设成就综述
记者 陈诚
沃野良田,五谷丰登;乡村巷陌,和美宜居。这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是“十四五”期间驻马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五载春秋砥砺,五载硕果盈枝。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把建设农业强市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牢牢扛在肩上,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年来,驻马店以占全国1/27、占全省1/7的小麦产量,持续夯实“中原粮仓”的根基,诠释着粮食主产区的使命担当;以产值突破23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彰显“国人厨房”的产业能级;以“中国药谷”的加速崛起,打破传统农区发展路径,演绎着从“种庄稼”到“育产业”的创新蝶变。如今,全市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160亿斤以上,农业总产值达642.9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至2.05。这一个个亮眼的数字背后,是连年丰收让百姓饭碗端得更稳的安心,是生活持续改善温暖万千农家的舒心,更勾勒出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坚实足迹,谱写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精彩篇章。
稳基固本 筑牢粮仓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我市始终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科技支撑等关键举措,为筑牢大国粮仓贡献坚实的“驻马店力量”。
粮食生产展现硬核担当。 五年来,我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织密了区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防护网。 “十四五”期间,我市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组织应急、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等多部门联合分析研判,评估灾害风险,统一调配人力物资,同时,实行市级领导分包县区制度,推动领导干部下沉一线、靠前指导,确保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十四五”以来,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亿斤左右,稳居全省第二位。 “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迈进的步伐更加坚实,充分彰显了驻马店保障粮食安全的韧性和能力。
重要农产品供给丰富多元。 在稳守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坚持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策略,着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油料产量常年稳定在31亿斤以上。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以上,产量超500万吨,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畜牧业发展迅猛,2024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93.47万吨、35.6万吨、29.51万吨,较“十三五”末实现显著增长,其中肉、奶产量居全省首位。遂平县的食品加工、泌阳县的夏南牛产业等更是成为县域经济支柱,形成了“粮油烟菜满仓廪,肉蛋奶鱼丰餐桌”的多元供给格局,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食物需求。
产品质量安全防线牢固。在保障数量的同时,我市严把质量安全关,坚持绿色导向,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全程监管。全市成功培育273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正阳花生”“平舆芝麻”“泌阳香菇”等品牌声名远扬。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一道道严密的安全防线,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夯实基础 强化科技支撑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基础先行、科技赋能”,推动农业生产条件与科技水平实现历史性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跨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五年间,全市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405.5万亩,截至“十四五”末,高标准农田占比达79.7%,农业生产“旱能浇、涝能排”的能力大幅增强,大量“望天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吨粮田”,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紧紧围绕“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截至2024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9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84%,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应用,“智慧农业”场景不断涌现,农业生产效率今非昔比。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成效显著。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坚持科技兴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主动对接省级以上科研院所,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落地见效。大力推广“深耕深翻整地、种子包衣、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产高效集成技术,集中打造一批“吨粮田”高产核心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专业人才下沉,确保先进适用技术直达田间地头。泌阳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研究员祁兴磊团队培育出我国第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夏南牛,并发展成为百亿级产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动典范。
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确山县等地,“稻虾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日益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农业的生态底色愈发清新动人。
融合创新 激活产业动能
我市坚持“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发展理念,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其核心引擎在于国家级平台的强力驱动。连续举办26届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作为5A级综合性展会,不仅是驻马店汇聚全球产业资源、技术动能与合作机遇的关键载体,更助推农产品加工业成长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依托这一平台,驻马店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既吸引五得利、今麦郎、金玉锋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又助推十三香、正康粮油等本土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更促进了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的落子兴建。目前,全市粮食年加工能力已超过2000万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300亿元。“办好一个会,激活一座城”,系列成果显著夯实了驻马店的产业硬实力,更是驻马店迈向“国际农都”与农业强市的坚实一步。
“三链同构”培育县域特色。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遂平县是典型代表,该县立足区位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模式,聚焦食品制造主导产业,完善“五部五组”工作机制,落实产业链“双长制”,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众多食品企业集聚。目前,遂平县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企业32家,年小麦加工能力突破500万吨,年产各类食品560万吨,食品产业集群规模突破百亿元,先后荣获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一类示范县等称号,为全市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了遂平经验。
产业集群强势崛起。全市已培育形成泌阳、确山豫西南肉牛等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数量达到21个,位居全省第一。建有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8个,8个乡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这些集群和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高地和创新驱动的引擎。
“中国药谷”建设加速推进。作为市委、市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中国药谷”建设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一方面立足夏枯草、鹅不食草、白花蛇舌草等道地中药材优势(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约70%、70%、50%),为产业链延伸奠定了特色农业基础。另一方面重大项目实现突破,豫南最大农药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1家;总投资50亿元的“中国药谷”超级工厂一期已投入运营,二期准备就绪,形成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这标志着我市成功开辟了一条从“田间地头”到“无尘车间”、从“原”字号农产品到高端医药制剂的产业升级新路,实现了优势再造与动能转换。在龙头引领、集群发展的态势下,“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日益完善,“中国药谷”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深化改革 激发内生动力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以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以治理创新提升服务效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取得关键进展,全市完成1312.21万亩农村土地确权,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资产清查率达100%,集体家底更加清晰。积极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努力将“沉睡资源”转化为“活资产”。这些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农村资源要素活力。
经营体系创新发展。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注册农民合作社达2.6万家、家庭农场超2.8万家。这些新型主体通过统一服务、标准生产、品牌营销,有效连接了小农户与大市场,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社会化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为小农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治理方式。试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积分兑换制等,引导农民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共同建设维护美好家园。乡镇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乡村治理水平稳步提高。
共建共享 绘就乡村新景
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市场化运作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16%。成功创建200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164个市级“四美乡村”示范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培育了2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打造了1处中国美丽田园,乡村的“颜值”和“气质”得到双提升。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业农村经济稳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我市始终坚持“战略引领、综合施策”工作方针,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突破性进展。2024年,农业总产值达642.49亿元,农业农村经济“家底”持续夯实;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22缩小至2024年的2.05,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20年的11238.6元增长至2024年的15797.4元,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脱贫成果巩固拓展。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2020年以来,我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9.7万人,通过精准帮扶,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消除率达77.95%,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措施持续发力,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乡村文明和谐稳定。我市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系统挖掘和科学申报,“河南平舆白芝麻种植与加工系统”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现了传统农耕技艺的当代价值。同时,我市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择优向省级部门推荐了3个本地文化艺术村庄代表和3项本地特色文化艺术活动项目,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这些举措有力丰富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构建平安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农村注入了持久动力,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展望未来,谱写新篇
风好正是扬帆时,沃野处处展新姿。“十四五”打下的坚实基础,如同在金秋播下了充满希望的种子。立足新起点,我市必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的总目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天地里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篇章,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强劲的“三农”力量!
责任编辑:闫继华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0930/8315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