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河南 特刊丨袅袅炊烟升起处,最是乡情抚人心

特刊丨袅袅炊烟升起处,最是乡情抚人心

核心提示丨袅袅炊烟升起处,最是乡情抚人心。充满乡土情怀的赶集,正在年轻人中焕发别样魅力。他们用镜头记录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在熙攘人群中感受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在传统美食的香气里品味乡愁。国庆中秋假期,记者走进我省各地的乡村集市,记录那质朴而热烈的交易场景,捕捉乡亲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探寻古老集市在新时代迸发的新活力。

3eb634cf92b787e6aaeca332dc6b7bda_3%E7%89%88%E5%9B%BE3_s.jpg

洛阳万安山七彩大峡谷“晒秋”现场。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摄

万安山七彩大峡谷

青年赶集成新趣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10月3日,洛阳市伊滨区万安山七彩大峡谷,在玉米棒子扎成的丰收塔下,妆容精致的姑娘正举着手机直播,镜头中满是秋色。

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橙黄的南瓜铺满了整个广场,构成一幅喜庆的丰收画卷。“快来帮我拍一张!”25岁的王晓琳站在“晒秋”场景前招呼同伴。她特意穿了件红色外套,“这样拍出来更衬秋天的颜色。”

“晒秋”这一传统农俗,正在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数据显示,平台上“赶集”相关视频播放量已超过200亿次。

“以前觉得赶集是老人家的事,现在发现特别有意思。”王晓琳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她刚买的纯手工布鞋。不远处,一群年轻人正围着石磨体验磨玉米。毗邻的万安山山顶公园是太虚化境景点,每日推出的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申时茶会上,26岁的张航正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宋代点茶技艺。他说:“我是从抖音上知道这个地方的,没想到在山水之间品茶的感觉这么美妙。”

绒花制作区域,几个年轻女孩正专注地将蚕丝绒条捻成花瓣。一朵绒花的制作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她们乐在其中。“原本只是为‘晒秋’美景而来,没想到还能亲手制作绒花。”从山西来的游客展示着刚做好的绒花胸针。艾草条手作、植物拓印、古法造纸……在集市上,各种体验项目让年轻人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

倒盏民俗文化村推出的“红色寻味季”别具特色。游客通过参与投壶、拔河等国风运动项目赢取“粮票”,可兑换烩菜、蒸红薯等传统美食。烩菜冒着热气,蒸红薯飘着甜香,袅袅炊烟中都是幸福的味道。

野生动物园变身欢乐庙会,小丑互动、川剧变脸等表演引人入胜。“买门票送年卡”的创新模式,将一次性游览转化为长期互动。大学生陈晓璇说:“我已经是第三次来了,每次来都有新发现。”

傍晚时分,集市上亮起盏盏灯火,手工艺人的吆喝声、游客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新集市需要“三重烟火”:手艺传承的温度、情感共鸣的厚度、持续互动的长度。非遗市集活动组织者深有感触地说:“‘晒秋’与非遗传习营造的是生活烟火,红色主题激活的是记忆烟火,动物互动构建的是关系烟火,共同演绎新时代的‘袅袅炊烟’。”

叶县康台村

乡土味里有时尚范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姬冠鹏

10月3日傍晚,叶县田庄乡康台村谭罗河两岸热闹非凡,“老家市集”在暮色中迎来了一天中最温情的时刻。

大红灯笼沿着河岸次第点亮,将整条市集笼罩在温暖的光晕里。商贩的吆喝声、熟人见面的寒暄声此起彼伏,麻酱米线的浓香、烤肉串的焦香、糖炒栗子的甜香在空气里混合。

“康台村的市集真中,既有乡土味儿又有时尚范儿!”来自平顶山的游客徐萌萌一边拍照一边赞叹。她的话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这里既保留着记忆中的乡土情怀,又焕发着新时代的活力。

在市集最热闹的位置,“宋记麻酱米线”摊前早已排起长龙。

摊主宋赛娟忙得团团转:“假期这几天每天都要准备平时三倍的料。游客特别多,好多都是专门开车来的。”

从郏县专程赶来的游客李晓刚满足地说:“白天逛逛县衙,晚上来碗地道的麻酱米线,这才是假期该有的味道。”

沿着青石板路往东,陈梅兰家门口的小超市里人头攒动。“这几天虽然下着雨,但人流量不小。”陈梅兰一边熟练地扫码收银一边笑着指向新添置的货架,上面整齐摆放着本村特产葡萄。

“甜得很,客人走亲访友都爱带上一箱,根本不够卖。”陈梅兰说。

康台村近年加大乡村环境治理力度,并以“老家康台”为主题,通过挖掘“向上向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微景观32个,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游目的地,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为了避免随处摆摊带来的杂乱,康台村在河边专门划出一块区域,设置了“老家市集”,不仅帮助村民在家门口销售特色农产品,还通过参与文旅服务实现了多元增收。

夜色渐深,市集依旧热闹。宋赛娟的第二锅高汤即将见底,摊位前仍有不少顾客在等待。食物的香气与人们的笑语在夜空中缠绕,将康台村衬托得格外温暖。

据不完全统计,自今年5月“老家市集”开市以来,有效带动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叶县田庄乡康台村的“老家市集”在国庆中秋假期间烟火气十足。 姬冠鹏 摄

林州石板岩小镇

太行记忆指间传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琳 赵阿娜

这个假期,太行山深处的安阳林州石板岩小镇内,正上演着一场“千年匠心遇乡村烟火”的好戏——小镇广场上的非遗集市人气十足,让游客沉浸式触摸太行山下的文化脉动。

“这红旗渠青年洞剪纸太逼真了,带回去当一份伴手礼送给朋友,顺便还能推介一下林州风光!”10月3日,来自山东聊城的游客刘女士在非遗集市摊位前拿起一幅剪纸作品,满是喜爱。

这幅作品出自靳氏剪纸第四代传承人靳林峰之手。作为安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靳氏剪纸以“红旗渠精神”为核心创作源泉,剪刻结合的技法让作品立体生动,兼具写实与装饰韵味,而细腻流畅的线条里藏着修渠岁月的厚重。“这些年,我成立了靳氏剪纸艺术工作室,致力于推动剪纸进机关、学校、社区、民宿等,既传播非遗技艺,又能讲好红色故事。”靳林峰说。

不远处的根雕版画摊位前,来自湖北武汉的游客龚先生一家正打包《太行人家》版画,期待把这份独特的礼物带回家。根雕版画融合北方木版年画的粗犷风格与地方民俗特色,在刚劲的刀法下,太行山的风骨、农耕生活的烟火跃然木上,成了游客心中的“太行记忆”。

这场充满烟火气的非遗集市,离不开石板岩镇对文旅产业的深耕细作。这个坐拥太行大峡谷的山区小镇,近年来以“中国画谷”为抓手,串起国际写生、高端民宿、康养旅居等产业链,让石屋变客房、手艺变商品,蹚出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路。

在距离非遗集市5公里处的南湾村,不久前建成开放的石板岩非遗馆成了打卡“新地标”。走进馆内,林州织韵手工结绳色彩鲜艳,《牡丹葫芦》烙画精美绝伦,闫氏米雕尽显高超技艺……各种非遗技艺相映成趣,让人目不暇接。

“我们计划依托石板岩非遗馆,定期举办非遗集市,要让非遗‘走出展馆、走进生活’,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当游客带着非遗手作、揣着文化记忆离开这个太行小镇时,石板岩的故事也正随着这些匠心之作,走向更远的地方。

c2178a31973db6f323a0f2329cfff4f1_3%E7%89%88%E5%9B%BE1_s.jpg

游客在石板岩非遗馆内参观。 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供图

虞城县利民镇

一汤一酒暖心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10月3日7时许,记者驱车来到虞城县利民镇的集市,沿着南街往北走,仿古的建筑雕梁画栋,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各类商贩与顾客、游客相聚于此,开启了市场一天中最热闹、最具活力的时刻。

“一碗汤,一杯酒,一个馍。”“好嘞,你先坐……”集市中,利民名吃孙家丸子汤店内人声鼎沸。

映入眼帘的那口正在炖煮的汤锅冒着热气,焦黄的丸子在锅中翻滚,释放出诱人的鲜香,令人垂涎欲滴。

喝汤的群众见到记者来采访,热情地介绍:“这家的丸子汤好喝,再整点羊肉,更美味。”

虞城县利民镇是一座历史古城,史载4000多年前虞舜的儿子商均封于此,建立虞国,故又称商均镇,在漫长的岁月里,见证了商均的封国、少康的避难以及古城的兴衰变迁。唐《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宋州》记载,利民镇是虞城县“食”文化发祥地。民国初年,老虞城街市一度繁荣,店铺商号70多家,铁匠铺、酒坊、饭馆等遍布各街。耳熟能详的历史名吃有利民丸子汤、利民羊肉、利民羊肉汤等。

“俺家丸子汤传承100多年了,到俺这是第三代。俺是跟俺婆婆学的,丸子是自家炸的,俺家都干30多年了。”孙家丸子汤的店主田红平笑着说,“利民镇很多人早上喜欢喝碗汤,配一杯小酒。这就是咱这里的早酒文化,舒舒服服一整天。”

据介绍,利民丸子汤起源于清末民初,传说是古时道家的素食配方,后来流传至民间。汤的做法并不复杂,油炸焦酥的绿豆面丸子配以秘制调料煮成清汤,就做成了丸子汤。起锅盛入碗中,再放上蒜蓉、香醋,淋入辣椒油、香油,最后撒上香菜即成。若冲烫二两利民羊肉或羊香肠放入丸子汤,更是冲击人们味蕾的绝配。很多网络人士来利民镇打卡,将美食和早酒文化从巷弄推向潮流,为其注入强劲流量。

近年来,虞城县利民镇党委、政府积极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创建生态水系和特色景区,成功创建了古镇3A级景区、特色小吃一条街,让游客们能够品味到独特的“利民味道”。

古镇的活化不止于味蕾盛宴。该镇还打造了济民河“十里画廊”生态水系,建设了护城河生态湿地水系和湿地花海景观,让游客们在畅享城湖风光的同时,感受到古镇的魅力与活力。

济源王屋镇

老街新韵游客如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老品牌、老味道、老手艺;新美食、新演出、新体验……

10月3日,济源王屋镇愚公村的王屋老街上,人潮涌动、摩肩接踵,富有乡土气息的叫卖声、勾人魂魄的香味充盈着街道,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和热闹的节日氛围瞬间拉满。来自山西长治的游客晋亚丽刚买了块“不翻儿”,兴奋地边走边吃:“吃着香,既能当小吃,又能当主食,还很便宜。”

像晋亚丽一样喜欢品尝异地美食的游客,总会在每一家风味小吃店前驻足品尝、打卡拍照。济源当地的锅盔牙、豌豆糕、小鏊馍等美食,让不少游客直呼“物美价廉,物超所值”。行走在王屋老街上,可以看到,除了本地美食,来自西安、武汉、长沙等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都能在此找到身影,游客们大快朵颐,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味蕾上的小确幸。

街道两旁,葫芦烙画、八卦历、染布等各种非遗文创产品,无一不展现着民间工匠们的巧思与技艺,让人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民俗味的艺术世界。

在充满丰收气息的农产品摊位上,不仅有苹果、山楂等时令山果,也有连翘、艾草等中草药,甚至还有农户自家产的红薯、绿豆等绿色食品,这些农民听着微信、支付宝里响个不停的“已收款”,脸上乐得开了花。当天13时30分,农民陈金花忙得连午饭还没顾上吃,“一中午的时间,绿豆卖了快200斤,黑小豆和糖心红薯已经卖完了。”她开心地说。

节日期间,王屋老街还为公众准备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国潮互动《君子六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古代君子的高雅风范;《国风音乐舞蹈秀》以优美的音乐和舞蹈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景体验《威亚飞天》让参与的游客在空中感受飞天与武侠的奇妙;《蹦唐迪》则以欢快的节奏和活力四射的表演燃爆现场气氛。

来济源故地重游的山西游客王贝奇说:“每一次来王屋老街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

hnrb2025100503_00.png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005/8316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