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河南 开封的中秋

开封的中秋

来源:10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蒋彤 张思林 袁月明

当秋雨洗去最后一丝暑热,开封的中秋近了。

中秋,一个融入中国人血脉的节日。千百年来,八月十五的月光映照着历史长河,照亮了无数团圆的庭院。这个叫“中秋”的节日,又是如何在华夏文明的土壤中落地生根的?

站在开封州桥遗址,看见时间在古汴河的层层土壤中凝固。那一条条河水线,不只是地理的痕迹,更是文化的水位——它标记着文明曾经的高度,也映照着我们心中那轮永不沉落的明月。

开封北宋东京城州桥遗址。新华社记者徐嘉懿 摄

(一)

开封州桥遗址曾出土一件精巧的明代景德镇窑青花水草纹浮蟹瓷杯。

酒杯敞口外翻,底有三足。俯视若八方杯形制,杯胎却很圆润。最奇巧处,在于杯内倒覆小钟,上卧一粒豆大瓷蟹,栩栩如生。待注酒水,水漏入钟里,托载起小蟹,使其轻旋游走,口吐细泡,如张皇欲逃,浮于水中央——灵动之趣,令人惊叹。因其巧思,专家称之为“浮蟹杯”。

明代景德镇窑青花水草纹浮蟹杯。文物资料图

“据我所知,目前出土文物中,浮蟹杯仅此一件。”郭勇扎根瓷器行业多年,在听说浮蟹杯“现世”后兴致盎然,“我花了3年时间,反复烧制,终于给磨出来了”。

中秋前夕,郭勇发布了复刻的浮蟹杯,并将其捐赠给开封州桥遗址博物馆。

我们由此得以亲见水入杯中那一刻的神奇。水动蟹浮,恍若生灵游月。这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匠人对火候、胎釉与力学的极致掌控。当技艺化为情趣,饮酒便不再只是饮,而是一场微缩的月下雅戏。古人的酒趣,竟如此别出心裁。

古籍中亦有类似巧器记载。《云仙散录》引《逢原记》载,唐代李适之有舞仙盏,“酒满则仙人出舞,瑞香毬子落盏外”;宋末元初方一夔亦记白瓷酒器内置小石人出没,“戏作以识其事”。

中秋饮酒的传统,早在汉代便已生根。彼时宫廷专酿“酎”酒,用于中秋祭月,《周礼》所载“秋分夕月”,也印证着酒与月的早期羁绊。“左手持蟹螯,举觞属云汉。”到了唐宋,月光下更少不了酒盏的碰撞。文人雅士持螯举杯,遥对长空,在“举杯邀明月”的意境中,将赏月饮酒化作一种风雅的生活仪式。

从汉代酎酒祭月,到唐宋瓷盏邀仙,再到明代浮蟹杯中瓷蟹拍浮而起的乐趣,恰似千年月光下未散的酒兴。我们无从得知浮蟹杯曾用于几时、用于何处,映照过多少清辉、伴随过多少笑语,但可以想见,桂花酒香漫过团圆餐桌时的生活美学。

(二)

清晓,桂香浮动,东京汴梁的酒旗在微凉的晨风中猎猎作响。柜台上新酿的米酒尚冒着微醺的热气,便被争相抢购的市民一扫而空——这是宋代中秋节最鲜活的注脚。

“中秋起源很早。《周礼》《礼记》都记载了祭月仪式,中秋的雏形就与秋祭密切相关。但祭祀归祭祀,它并没有跟节日挂钩。”开封文化学者刘海永说,“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风气盛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广为流传。文人墨客吟咏不绝,但并没有节俗活动的相关记录。”

刘海永认为,唐代的中秋还“悬在空中”,真正落地走入民众是在宋代。

“中秋节”一词,可考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尽管宋代尚未将其列为假日,但这一节日已悄然演变为一场全民共享的盛宴。真正让中秋“活”起来的,不是宫闱祭祀,也不是文人吟咏,而是汴梁街头巷尾升腾的市井烟火。

清明上河图卷局部(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北宋开封府的中秋盛况:“此夜天街买卖,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清明时节酿下的新酒,经数月窖藏,恰在中秋启封。酒楼高悬彩旗,乐班沿街巡演,开沽仪式热闹非凡。不到正午,“家家无酒,拽下望子”。酒帘纷纷收起,宣告美酒售罄,也昭示着团圆宴即将开场。

街市之上,时令珍馐琳琅满目。螯蟹膏满黄肥、石榴丹实晶莹,为宴席添上秋日的丰饶滋味。夜幕降临,赏月盛宴拉开帷幕。王孙公子登台榭,酌酒高歌;寻常百姓争占酒楼佳位,丝竹之声鼎沸街巷。

孩子们彻夜嬉戏,男孩祈愿“蟾宫折桂”,女孩盼如嫦娥貌美,月光下的心愿与夜市灯火交相辉映,织就一幅温情脉脉的中秋长卷。

刘海永提到,八月十五在宋代还是乡试的重要日子,全国举子为前途奋笔拼搏。恰逢秋高气爽,农事暂歇,民间借赏月团聚,稍解紧张之气。“就算没有官方假期,中秋夜仍是百姓放松欢聚的良辰。”

(三)

通信便利、交通发达,团圆对现代人来说已不是难事。于是,人们更渴望在传统之外,寻找更丰富的相聚形式。旅游出行,便成了节假日亲友团聚的新选择。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当舞台上的“中年岳飞”吟出《满江红》开篇,清明上河园的上空骤然响起千名观众齐声合诵。那一刻,饰演“青年岳飞”的苏长征攥紧长枪,怒目直立——这是他10年演艺生涯中最动容的文化共鸣。

29岁的苏长征与清明上河园的缘分始于10年前。从登封武校毕业的他,以俗家弟子的身份随师而来,踏入这座1:1复原《清明上河图》的景区。他曾在勾栏瓦肆前杂耍,踩着高跷穿行市井,在四方院的蹴鞠场挥汗如雨。如今,他已是《岳飞枪挑小梁王》《岳飞郾城大捷》两场核心演出中的“青年岳飞”。

清明上河园《岳飞枪挑小梁王》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演英雄先懂英雄。”苏长征的化妆台摆满了史料,从岳飞的生平轶事到宋代甲胄纹饰,他都烂熟于心。景区对历史的严谨复刻,为表演注入真实感:服饰依古画定制、长枪按出土文物仿制,连演员的站姿步态,都经专家指导。这份专业,让演出超越了娱乐,成为一场庄严的文化演绎。

每逢节假日,家长带着孩子提前一个半小时抢占前排,三岁半孩童流利背诵《满江红》的模样,让苏长征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温度。正如景区打造的“静态+动态+活态”立体化传播模式,演员的一姿一势,都是宋文化的活态注解。

今年中秋,苏长征又要在演出现场度过。当火球划过夜空,战马的嘶鸣响彻天地,他深知这份坚守的意义:“不能陪家人是遗憾,但能让五湖四海的游客触摸到宋文化的脉搏,值了。”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006/8317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