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河南 麦播在即,连阴天有何影响

麦播在即,连阴天有何影响

9月份以来,我省出现持续阴雨天气

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近3倍

当下麦播在即

持续阴雨天气对收秋种麦有何影响?

如何因地因墒分类施策

提高小麦抗湿晚播质量?

如何夯实明年夏粮丰产高效基础?

如何有力有效应对持续阴雨天气对麦播的影响?

高质量抗湿种植足种好小麦?

10月9日,带着这些农民朋友关切的问题

记者采访了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小麦专家郭天财

记者:9月份以来我省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对收秋种麦有何影响?

郭天财: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进入9月份以来,全省连续出现8次大范围明显降水过程,平均降水量超过3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近3倍;阴雨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10天左右,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另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10天左右华西秋雨带北移,我省多地降水仍偏多,对秋作物收获腾茬、麦田适期整地播种带来极大困难,收秋种麦茬口衔接偏紧,将导致麦播时间拉长,晚播面积增大,对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华西秋雨对麦播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导致大多数农田土壤湿涝,部分排水不畅和低洼地块积水严重、农机无法及时下地作业,对收秋腾茬和整地播种带来极大困难;另一方面却有效改善补充了前期长时间持续高温干旱导致的土壤墒情不足,增加了深层土壤储水量,为小麦足墒播种和冬前、明年春季小麦返青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农谚“麦收隔年墒”“地湿无晚麦”“麦收八十三场雨”“麦种泥窝窝,来年吃馍馍”等都说明了足墒种麦的重要性。

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哪一年麦播底墒好,来年往往是一个丰收年。比如2021年我省遭遇特大秋汛洪涝灾害,导致小麦大面积晚播,受灾严重田块播种过晚,小麦“一根针”“土里捂”越冬,三类弱苗占比大,但由于促弱转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加之天气条件总体有利,2022年全省小麦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新高。这是因为冬小麦具有生育期长、自我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的特点,是全世界公认的稳产高产作物。同时,我省对晚播小麦已有完善成熟的“四补一促”,即“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促为主”应变栽培技术,只要精心组织,科学应对,加强管理,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晚播小麦不减产甚至增产还是很有希望,也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排水降渍、抗湿保麦播等,以确保做到“晚中求早、晚中求好、晚中求稳”,从而夯实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

记者:全省各地如何因地因墒分类施策,才能有效应对持续阴雨天气,确保麦播质量?

郭天财:今年麦播形势较为复杂,各地应依据土壤类型、土壤墒情、田间积水和前茬作物茬口等情况,因地因墒制宜分类施策,科学制定和落实不同墒情农田抢时早播技术对策措施。

一是对前期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排水不畅和地势低洼有积水的农田,要抓紧组织群众采用疏通沟渠、挖沟排水和机械抽水等措施,及早排除田间积水,为尽早适墒整地播种争取时间。

二是对雨停后田间虽然没有明水,但土壤水分仍处于饱和的过湿地块,要结合开挖深沟,及时沥出耕层滞水,适时深松或浅旋耕散墒、晾墒降渍,为农机尽快进地作业争取时间,为抢时播种创造条件。

三是对雨过天晴后田间没有明暗积水,且地表很快露白的田块,待土壤墒情适宜时抓紧翻耕整地、抢时播种。预计这类麦田占比较大,是明年实现小麦稳产高产的主体。各地一定要抓紧抓好这类田块高质量整地播种,确保在适播期下限前后完成麦播任务。

同时,各地还要依据当地土壤质地和保水渗水性能,按照先砂土地、再壤土地,最后黏土地的顺序,科学调度农机,合理安排整地播种作业时间,确保绝大多数农田小麦种在适期内,播在适墒田,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记者:应对今年异常天气,小麦抗湿晚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郭天财:依据当前土壤墒情,考虑到未来天气不确定性因素,各地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做好秋粮抢收抢晒抢烘的同时,要紧盯天气变化,紧盯收种进度,紧盯重点区域,紧盯关键环节,抢时抓“早”抓“好”,确保今年麦播面积不减少,麦播质量不降低。应对异常天气,做好小麦抗湿晚播还应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针对今年小麦播期拉长,晚播麦田面积增大实际,各地要按照“宁晚勿烂、适墒应变”原则精细整地播种,切忌“一晚就急”“一晚就粗”而出现粗耕烂种,要在做好田间排水散墒的基础上,待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70%—80%时再进行整地播种。历史经验证明,越是晚播麦田越应精细整地,越要提高播种质量。若超过当地适宜播期下限或因土壤过湿导致大型农机仍不能进地作业,应及早做好旋耕播种或铁茬免耕播种的预案。

小麦抗湿晚播应按照“整地播种时期服从于土壤墒情”原则进行田间作业,对耕层土壤过湿的麦田整地播种要确保做到“四不宜”:一是不宜过早抢时机械粉碎秸秆,以免秸秆覆盖地表,影响土壤散墒;二是不宜过早使用大型农机耕翻整地,并尽量减少农机进田碾压,以免造成“湿盘”破坏耕层土壤结构而影响小麦出苗和正常生长;三是不宜在土壤过湿时进行机械镇压,尤其不能播后重压,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出苗;四是不宜盲目抢时早播,避免因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而发生烂籽烂苗影响出苗率。

对超过当地适宜播期下限的田块应注意调剂更换适宜晚播早熟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小麦品种,并适当增加播量,最好能做到播前浸种催芽。由于今年麦播种子质量高,土壤墒情好,抗湿晚播麦田增加播量应慎重,避免因播量大、群体过大为后期倒伏早衰减产埋下隐患。同时,由于土壤湿度大,增加了根茎病害侵染发生概率,一定要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严禁“白籽下地”,切忌播种过深(应比适期播种浅1—2厘米),以减少种子破土时间,降低养分消耗,助苗早出土、早发快长。

前茬玉米因推广密植增产技术,土壤养分消耗多,加之前期降雨量大、积水时间长,导致肥料淋溶多,各地要指导农民科学增施底肥,尤其要注意适当增加磷肥施量,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对养分的需求。

由于今年小麦播期拉长,晚播面积可能增大,苗情类型复杂,增加了麦田管理难度,各地要按照“种子下地,管字上马”要求,对抗湿晚播麦田冬前管理关口前移,以促为主,早管细管重管,力促弱苗转化升级,并做好拉尼娜回归极端天气对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的预案,着力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夯实“十五五”开局夏粮丰收基础。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010/8319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