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金秋战歌 暖流奔涌

金秋战歌 暖流奔涌

许伟

昼夜不停的烘干点、不设水分限制全天24小时不间断收购农户玉米的爱心企业、雨幕中爱心接力让新农人6万斤滞销秋月梨售罄后开心的笑容……这个10月,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暖心故事共同编织成驻马店最动人的风景。

阴雨连绵的秋日,正阳县彭桥乡板桥村的黄勇和家人抢在雨歇间隙,用花生脱粒机抢收花生。“今年秋收雨水多,花生全靠人工从泥里拔出来。”他望着20多亩花生地感慨。不远处,彭桥乡江山粮食加工点的烘干机全天24小时不停运转,负责人江山承诺始终做到农民卖粮“随到、随收、随烘干”。与此同时,在遂平县常庄镇为农服务中心,6台烘干机组满负荷运转,日烘干能力达800吨。外面排成长龙的运粮车队,成为今年秋收最温暖的画面。

金秋的驻马店,本应是丰收喜悦的季节,却因持续阴雨而面临严峻考验。

“坚决打赢秋收攻坚战,为保障全县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正阳县彭桥乡党委、乡政府向全乡干群发出的号召,也是全市上下的共同决心。面对“烂场雨”天气,各地迅速组织群众不分阴天雨天抢收粮食。遂平县种粮大户赵遵义家的630亩玉米亟待采收,当地农机部门协调的2台履带式收割机开足马力。“时间不等人,再不收就发霉了。”老赵的焦虑也是众多农户的心声。

在这场与天争时的战斗中,驻马店已累计投入各类农机具17.7万台(套),烘干玉米等秋作物52.1万吨。数字背后,是无数人昼夜不停的坚守。正阳县闾河乡构建起“班子成员包片、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地块”三级责任体系,聚焦机械进地难、作物离地难、粮食晾晒难三大难题。

几乎在抢收抢烘的同时,另一场爱心接力正在上演。

新蔡县育英高中校长徐永威冒雨赶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李玲的梨园,购买约6000斤秋月梨给学校学生品尝。随着他的到来,李玲的6万斤秋月梨基本售完。前几日还愁容满面的她,终于露出了笑脸。李玲是驻马店回乡创业的“新农人”,15年前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乡创办天中生态农业,只为带着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今年她的梨园熬过干旱,迎来汁多、酥脆、甜度极高的好收成,却因连绵秋雨导致销路中断。驻马店日报社融媒体发起的爱心助农报道引发全城关注,众多市民鼎力相助,踊跃购买。短短几天,6万斤滞销梨便找到了归宿。

温暖背后,还有科技的力量在默默支撑。

在正阳县花生机械制造产业园内,机器轰鸣、焊花飞溅,一辆辆满载花生收获机的货车整装待发。鑫茂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表示:“客户电话催得很急,生产线昼夜不停。”作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正阳县正以“科技+产业”双轮驱动,奏响花生收获的“机械交响曲”。投资2亿元建成的2个机械产业园、12家企业集聚发展,109项专利撑起“技术壁垒”,年产机械6万多台。如今,正阳花生从种植、植保、收获到初加工全链条机械化率达96%,收获时间从40天压缩至7天,真正实现了“一颗花生粒”的科技蜕变。

温暖在不断延伸,形成完整的爱心链条。

在遂平县常庄镇为农服务中心外,刚烘干的玉米直接被等候的货车拉走。“这些玉米直供河南金玉锋大健康生物产业园,有多少都不愁卖!”服务中心负责人姚新领说。

作为目前河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玉米精深加工企业,河南金玉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天能“消化”2万亩土地产出的玉米。公司总经理赵建强表示:“我们就是要当好‘粮头食尾’的纽带,让田间的‘金玉米’变成车间里的‘金产品’。”这家企业以玉米为原料,经过深加工可产出淀粉、胚芽油、葡萄糖等19种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领域。一吨普通玉米加工成淀粉后价值提升到2700多元,变成糖后可卖3200元,制成赖氨酸每吨能卖到7000元。这种精深加工让玉米实现价值跃升,也让农户的辛勤劳动获得了更大回报。

夜幕降临,正阳县花生机械制造产业园依旧灯火通明。发往外地的摘果机正连夜装车,车灯划破夜空,工人们转身走向下一台待组装的机械。而在河南金玉锋大健康生物产业园的原料仓里,来自各地的玉米仍在源源不断入库。这个“粮头食尾”的纽带,正让每一粒玉米实现价值的升华。李玲的梨园已重归宁静,但爱心接力的温暖仍在传递。从政府到企业,从媒体到普通市民,驻马店人以行动诠释着“好人之城”的真正内涵。

金秋的驻马店,颗粒归仓的不仅是粮食,更是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善意。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016/8323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