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社会 路修正:读报是一种文化养老方式

路修正:读报是一种文化养老方式

记者 张朝

10月15日清晨,当发行员将《天中晚报》送到市区万家花园小区85岁的路修正老人家时,他正在吃饭。他立即放下碗筷,郑重地接过报纸,眼神中透露出如饥似渴的专注。

undefined

路修正在看报纸。

路修正老人说,读报时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吃饭可以先放一边。

他读书、看报的习惯,已经坚持了近70年。

1958年,年仅18岁的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背起简单的行李,从家乡汝南舍屯出发,踏上了支援边疆建设的征程,到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矿务局报到。那时的路修正,身高仅1.53米,体重86斤,工作人员看着他瘦弱的模样,不禁泛起了嘀咕,甚至有拒绝他入行的念头。然而,路修正态度坚决,目光炯炯有神,那股倔强耿直的劲儿打动了工作人员,最终他被收下了。

凭借着那股干劲儿,路修正很快得到了组织的重视,不久便被委派到矿务系统的干部学校学习。一年后,他顺利进入局机关工作,在财务、人事、销售等多个部门都留下了出色的工作业绩。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71年,他被调入了青海省重工业局。

1959年,在工作中,命运的红线悄然将路修正与姑娘赵美荣牵在了一起。赵美荣是从许昌市支边到大通工作的女青年。同样的支边经历,相似的理想与追求,他们的心越靠越近。很快,他们结为伉俪,组建了温馨的家庭。婚后,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赵美荣温柔贤淑,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路修正能够安心工作;路修正努力上进,为了家庭拼搏奋斗。他们先后养育了两女一男3个孩子,一家人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充满了温馨与幸福。

数十年的时光里,读书看报是他的生活需要,一直坚持不懈。2000年,路修正退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日益增重的家乡情结让他寝食难安,血压也变得不稳定起来。2005年,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说来也奇怪,回到家乡后,他的身体状况一切都好起来了。随后,老伴儿赵美荣也追随他回到了驻马店。两位老人回到家乡,与亲友们团聚,享受着天伦之乐之际,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undefined

路修正(中)展示剪报。

自2005年回到驻马店的第一天起,路修正就订阅了《天中晚报》,寒来暑往,这一订就是20年。每天,读报成了他一天快乐的开始。他不仅认真读报,过去还会把喜欢的报道文章剪下来,精心粘贴成册,永久保存。后来,他选择将报纸整齐存放。除了读报,他坚持写感想笔记,还工工整整地抄录报道文章,在A4纸上整理成“家庭报纸摘抄”,然后复印出来,分发给亲戚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位老人的行动变得不再灵便。他们的孩子轮流从遥远的西宁市赶回来,悉心照顾老人。如今,伺候老人的是他们的大女儿路慧萍。路慧萍乐观开朗,喜欢摄影,她为父母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记录下了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美好瞬间。

路慧萍说,父亲爱读报,母亲也跟着一起读,这种文化养老的方式,有着诸多益处。《天中晚报》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了时事、健康、养老、文化历史等多方面,能帮助父母持续学习新知识,领悟新思想,延缓认知衰退。通过讨论新闻话题,父母还能与家人、社区形成互动,减少孤独感。同时,报纸所带来的“仪式感”,比如晨间读报的习惯,满足了父母对稳定生活的心理需求。而且,《天中晚报》中的方言内容,更能唤起父母的乡情和归属感。

在路修正和赵美荣这对八旬伉俪的生活里,读报宛如一首悠扬的乐章。这里有家国大事的波澜壮阔,有民生百态的烟火气息,也有文化历史的深厚底蕴,每一个字都承载着生活的温度,每一篇报道都像是与一位老友的倾心交谈。

路修正说:“文化养老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在阅读中,我们忘却了岁月的流逝,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着无尽的养分。这种方式,仿佛时光都变得温柔而缓慢。”

他们用坚持读报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用相濡以沫诠释着爱情的真谛,用知识的传承传递着温暖与希望。愿这对可爱的老人,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与报纸相伴,享受着文化养老带来的温馨与快乐,幸福安康,岁月悠长。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021/8326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