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社会 一锅卤汤,熬了三十五年
一锅卤汤,熬了三十五年
记者 康国富
开栏语:
你听——
是擀面杖在案板上滚动的沉实声响,是老灶台里煤火舔着锅底的轻吟,是油锅里水煎包欢快的嗞啦作响声……这些声音从20多年前、30多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岁月传来,交织成一座城市独有的背景音。
你闻——
那醇厚的羊膻味,是从那家祖孙三代经营的羊肉汤馆里飘出的,几十年如一日,在清晨五点半准时漫溢整条老街;那勾人魂魄的香油味儿,领着你拐进小巷,找到那家做粉浆面条的小铺,老板娘的酸浆还是用祖传的陶缸发酵的,带着时光的微醺……
在驻马店,那些开了超过20年的小店和饭馆,从来不是地图上冰冷的坐标,而是这座城市的活历史,是市井生活的温度计。
这些“老滋味”之所以能穿越时光,靠的并非高深的秘方,而是最简单的“不变”——对食材的挑剔不变,手艺的传承不变,对待老街坊的厚道不变。它们见证了我们从懵懂少年到为人父母,参与了我们的升学、就业、婚嫁等重要的人生时刻。它们是一种味觉信仰,安抚着这座急速变化的城市里一颗颗渴望恒常的心。
《那年头,那滋味》专栏,将带你循着香气,进行一次舌尖上的“考古”。我们将一起推开那些吱呀作响的老店门,细数后墙上发黄的旧照片,聆听掌勺人讲述父辈的故事,品尝一碗汤、一张饼里沉淀的岁月。
这不仅是一次美食探索,更是一场集体记忆的打捞。因为我们深知,真正的美味,不仅是味蕾的狂欢,更是情感的归乡。
那么,你心里肯定也藏着一家念念不忘的老店,它的滋味,让你一想起来就觉得:嗯,这就是咱驻马店的味儿。告诉我们,我们一起去寻味儿、去寻根。栏目热线:13839906926。
在驻马店市区中华大道与南海路交叉口,有一家不起眼的“赵记新鲜卤肉店”。每天中午,卤香准时飘出,猪头肉、猪蹄、大肠、猪耳朵、卤豆腐皮……从锅里捞起,热气腾腾,油亮诱人。这味道,已经在这条街上飘了35年。
赵焕超已用心经营卤肉店35年。
卤豆腐皮筋道味美。
1990年,大街小巷回荡着《亚洲雄风》的旋律。19岁的赵焕超跟着姨母,在南海路边开了这家小店。“当时,这条街上已有两家卤肉店,我们是新手。”他笑着说,“我姨会做卤肉,我就跟着她,边学边做。”
每天凌晨三四时,赵焕超就要赶到屠宰场,挑选猪头、猪蹄和猪下水,回来之后褪毛、清洗、分割,忙完常常已是上午9时。紧接着便是下锅卤制。“盐要随肉量增减,卤料包要定时换,火候更是关键——猪蹄要熬久一点,耳朵不能熬太久……总结起来就是盐随肉增,料按时换,火候是灵魂——蹄要糯,耳要脆。”岁月教会了赵焕卤锅里的“哲学”。
但好景不长,生意刚有起色,姨母病倒了。不满20岁的赵焕超接过担子,一个人撑起了店面。这一撑,就是35年。如今,赵记卤肉店每天能卖出十几套卤味,夏季旺季时,一天能卖二十多套。
卤猪肉香而不腻、咸香解馋。
“刚开始那会儿生意不好,现在稳定了,就像这锅老汤,慢慢熬出来了。”赵焕超站在咕嘟冒泡的卤锅旁,语气平静。
上午10时30分,卤肉刚出锅,店里已有人等候。68岁的市民胡德林是这里的常客。“当年我在搬运公司干活,每天下班路过这里,正好能赶上卤肉出锅。累了一天,谁受得了这香气?买两个馍,夹两块钱的卤肉,几口吃完,回去冲个澡睡觉——那叫一个舒服!”他笑着说,“现在医生不让吃太油,可我隔段时间还是得来,解解馋,这味道,忘不掉。”
30多年来,赵焕超一直用新鲜原料。“虽然冷冻的成本低、利润高,但我们从没用过。不能砸了招牌,更不能对不起老主顾。”他说。现在因旧城改造许多老街坊搬走了,但仍有人开车几公里、十几公里专程回来买。
问起手艺有没有传承,赵焕超苦笑着摇头说:“孩子不愿干,嫌太苦。现在的年轻人,都想挣快钱、轻松钱。”
一锅卤汤,熬过了岁月,熬住了人心,却似乎熬不到下一个30年。那口熟悉的滋味里,藏着一代人的记忆,也藏着一位老手艺人的坚守与叹息。
责任编辑:梅雅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023/8328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