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天中 静观百岁|书香杂粮伴酒香 媒体深情送安康
静观百岁|书香杂粮伴酒香 媒体深情送安康
栗晨曦 视频
《你也能活一百岁》出版之后,作者开启了一场温暖的赠书之旅。当百岁老人于纸页间重逢自己的笑貌音容,当至亲后代在字里行间重读逝去长辈的生命印记——凝望与泪光,便成为跨越时空的无声诗行。在这里,一百岁不再只是岁月的刻度,更是一部以亲情写就的世纪史诗。它让生命可触、可感、可传承,也让爱与希望,如涓涓细流,生生不息,永续流传。 ——题记
□许静

金秋送爽,菊黄桂香,又到一年重阳时。天中大地洋溢着尊老敬老的浓浓情意。10月26日,驻马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东,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振江一行,专程前往探望现居住于驻马店市区的西平县杨庄乡108岁老人薛凤芹。
晨光熹微中,驻马店日报社工作人员特意走进一家花店,精心挑选了一束鲜花。当花店主人听闻鲜花是为探望百岁老人准备的,执意不肯收取费用。“这可不行,您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花钱买花是我们的心意。”在报社工作人员再三坚持下,店主才勉强收下成本费,并郑重承诺:“以后只要是看望百岁老人,我们花店将积极参与!”
这温馨的插曲,为这个重阳节平添了几分暖意。
一句民谣牵出的长寿之乡
“常吃西平麦,能活到一百;常喝西平酒,能活一百一十九。”
前往老人家中的路上,大家不由得想起了这句在西平广为流传的民谣。这是诗人何东留下的佳句,如今已成为西平这个长寿之乡的生动注脚。
车行至西园小学附近,老人的孙女赵红早已在此等候。见到我们,她快步迎上前来,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相互介绍后,大家沿着整洁的校道走向赵红的家。
同行的同事弓华静和栗晨曦好奇地问起老人的长寿秘诀。赵红笑着说:“奶奶爱吃五谷杂粮,特别爱吃面条,平时还喜欢喝点小酒。”她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西平的特色美食,薛凤芹老人几乎都会做,粉浆面条、豆腐脑等都是她的拿手好戏。
李东社长手捧鲜花,带领报社一行人走进薛凤芹老人的家。见到客人来访,老人立刻热情地打招呼,声音洪亮而有力。
李东社长将鲜花送到老人手中,俯身在她耳边亲切地问候:“奶奶,该过重阳节了,我们来看您了,祝您幸福安康!”

弓华静 摄
“谢谢你们啊,大老远来看我。”老人紧紧握住李东社长的手,脸上绽放出孩童般的笑容。
当被问及长寿秘诀时,薛凤芹老人幽默地说:“我当然长寿了,孙辈们不给我脸子看,天天心情好!”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引得满堂欢笑。
是啊,家和万事兴,孝道传家长寿来。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幸福密码吗?

弓华静 摄
李东社长将驻马店日报社记者所著、写有老人的新书《你也能活一百岁》翻到有老人和记者合影照片的那一页,请她辨认。李东社长笑吟吟地对老人说:“奶奶,照片上的人,您抬头看看这屋里都有谁,认识吗?”
我急忙跑到老人面前问:“奶奶,还认识我不?”
老人凝视片刻,忽然眼睛一亮:“我想起来了,你去年来过!”说罢,她一把抓住我的手,那力道完全不像是百岁老人。
私塾才女惊艳众人
薛凤芹老人气色红润,精神矍铄,只是听力欠佳,需要孙女赵红在旁边当“翻译”。老人的孙女婿告诉我们,奶奶勤劳善良,不仅会做饭,还会做衣服。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幼年读过私塾,至今还能熟练背诵《三字经》《诗经》《孟子》等经典片段。
听闻百岁老人竟有如此深厚的国学功底,大家顿时兴致盎然。赵红在奶奶耳边轻声说:“他们听说您会背《三字经》和《诗经》,您就展示展示好不好?”
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薛凤芹老人端坐在沙发上,一字一句地背诵起《三字经》,声音铿锵有力,字正腔圆。
背完一段《三字经》,老人稍作停顿,又开始了《诗经》的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整个房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位百岁老人的记忆力和文化修养深深折服。谁能想到,这位跨世纪老人竟能将中华经典背诵得滚瓜烂熟!
老人的孙女婿自豪地介绍,西平县杨庄乡是仪封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薛凤芹老人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多了一份书卷气。
八分饱饮酒话养生

弓华静 摄
李东社长与薛凤芹老人亲切地聊起了家常。老人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长寿经验:“吃饭只吃八分饱,对身体有好处。经常喝点儿酒,活血化瘀。”
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却道出了养生的真谛——节制与调和。
中华养生之道,向来注重中庸平衡。老人无意中道出的“八分饱”理念,恰恰暗合了现代科学对健康饮食的研究成果。适量饮酒促进血液循环,也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生活智慧。
文化传承与长寿密码
辞别薛凤芹老人后,回程路上,大家依然沉浸在刚才的感动与震撼中。
一位108岁的老人,不仅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还保留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这不能不说是奇迹。然而,细细思量,这奇迹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和地域渊源。
西平,这个地处中原的县城,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西平县现有百岁老人160多位,是中国百岁老人比例较高的地区之一。
西平的长寿现象,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优质小麦的主产区。西平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大,被誉为“中原第一麦”。民谣中“常吃西平麦,能活到一百”并非虚言。
同时,西平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西平县的西平酒以优质小麦、高粱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酿造,醇香绵甜,适量饮用确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然而,薛凤芹老人的例子告诉我们,西平人的长寿,不仅仅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
仪封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仁爱孝悌、修身养性”,这种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西平人的血脉中。薛凤芹老人幼年读私塾,学习经典,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涵养了心性。她提及的“孙子们不给我脸子看”,恰恰反映了西平孝道文化的代代相传。
而她的拿手美食——粉浆面条、豆腐脑等,都是西平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天然健康,营养均衡。她总结的“吃饭只半饱”“平时喝点小酒”,更是凝结了民间智慧的生活哲学。
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
这次探访,对每一位参与的媒体人而言,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与百岁老人的面对面交流,让我们一直思考媒体的责任——记录时代,传承文化,传播真情。
薛凤芹老人的人生,跨越时代,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她的记忆,是一部活历史;她的经验,是一座富矿;她的存在,是一种文化象征。
在薛凤芹老人明亮整洁的家中,传统与现代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对话——百岁老人背诵的千年经典,在这个新时代令人钦佩和感动。
重阳情浓,薪火相传
重阳节,既承载着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寄托着对长寿安康的美好祝愿。
探望薛凤芹老人,我们带去的是一份社会的关怀与温暖,带回的却是无尽的人生启迪与文化思考。老人那双布满皱纹却温暖有力的手,那洪亮清晰的诵读声,那饱经沧桑却依然清澈的眼神,都将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孟子的教诲,也是薛凤芹老人自幼熟读的经典。今天,我们既践行着这一古训,也在与老人的交流中,感受到了经典的永恒魅力。

弓华静 摄
中午时分,我们告别了薛凤芹老人一家。回望老人和孙女还站在门口向我们频频挥手,我们默默祝愿:愿老人福寿绵长,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愿尊老敬老的美德代代传承。
百岁老人薛凤芹的长寿经,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养生心得,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一个时代的生动注脚。李东社长对我们殷殷嘱托:作为媒体人,我们有责任记录这些百岁老人的故事,挖掘他们身上的文化密码,传承他们代表的精神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运用新媒体手段,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播得更远,影响更多人。
我们也深知,每一次真诚的探访,都是对尊老敬老传统的践行;每一次用心的记录,都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每一次真实的传播,都是对这个伟大时代的致敬。
责任编辑:闫继华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028/83314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