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社会 文明新风润天中——驻马店市深化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纪实
文明新风润天中——驻马店市深化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纪实
记者 许伟
深秋时节,走进驻马店市西平县盆尧镇陈老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热闹场景令人眼前一亮。二楼活动室内,公益红娘陈春荣正在为村里的年轻人牵线搭桥;一楼的农家书屋里,十几位村民专注地听着农业专家讲解小麦播种管理技术;而隔壁的村民大食堂,工作人员正在为晚上的“新风宴”忙碌准备着。

西平县嫘祖镇饺子宴。见习记者 赵永涛 摄 (资料图片)
“一站多能”的文明实践阵地,正是驻马店市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初以来,驻马店市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功能融合、榜样引领、文化浸润、制度创新等多维度发力,让文明新风吹遍天中大地。
功能融合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清晨的阳光洒在确山县李新店镇王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广场上,65岁的村民老张早早来到这里的老年食堂吃早餐。“一碗稀饭、两个包子,只要两块钱。”张先生笑着说,“这里还是我们老年人活动的地方,下棋、看书、听戏,天天都热闹。”
这个看似普通的实践站,实则内藏乾坤。王楼村委负责人介绍,这里融合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之家、移风易俗大讲堂、农家书屋等多项功能。“白天是老人们活动场所,下午4时30分后成为留守儿童等候家长的‘港湾’,晚上则变身为政策宣讲课堂。”
资源整合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在西平县出山镇牛昌村,实践站内的“山味书屋”不仅藏书5000余册,还专门开辟了“技能培训角”。一位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表示,“在这里学到了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实际生产中解决了不少难题。”
最体现驻马店创新智慧的,要数“老年食堂+新风宴厅”的运营模式。在西平县杨庄乡马楼村,中午时分,老人们陆续来到“幸福食堂”就餐。而同一空间,在遇到村民办红白事时,则变身为“新风宴厅”,严格执行饭菜标准。
“以前村民办酒席讲究排场,现在大家都认可了简约新风。”马楼村委负责人说,今年初以来,村里已在“新风宴厅”简办红白事23场,平均每场节约费用8000多元。
榜样引领 让正能量成为乡村主旋律
秋日的午后,确山县双河镇大徐村的广场上座无虚席。中国好人张大生正在用接地气的方言讲述着丧事简办的故事。“对老人家生前孝顺比走后大操大办更重要……”朴实的语言引得在场村民频频点头。
这样的“好人宣讲”在驻马店已形成品牌。确山县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该县利用“百姓名嘴”“好人宣讲团”组建的“文明轻骑兵”,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讲述文明故事。如今,该县移风易俗“好人宣讲团”已有15名固定成员,他们都是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今年以来已开展宣讲187场,覆盖群众3.2万人次。”
榜样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风民风。在汝南县三桥镇,“乡村光荣榜”的评选与发布已成为当地的重要活动。截至目前,该镇各行政村已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好丈夫”“返乡创业好青年”等先进典型70余名,成为乡风文明的引航标。
“没想到孝敬公婆这么平常的事也能受到表彰。”刚刚被评为“好媳妇”的村民刘亚丽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就是做了该做的事。”她的故事很简单:婆婆患病卧床3年,她悉心照料,从未抱怨。但正是这些平凡的故事,最能打动人心。
西平县的榜样评选更是形成了体系。该县每个行政村不仅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还创新推出了“室有书香、家有贤香、院有花香、户有果香”的“四香”家庭评选。该县宣传部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化的评选,让每个家庭都能找到学习的榜样。截至目前,全县各行政村已累计评选各类先进典型3.68万人次。”
文化浸润 用文艺形式传递文明理念
夜幕降临,驿城区香山街道杨楼村的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村民们自带小板凳,等待着文艺演出的开始。节目单上,小品《巧劝娘》格外引人注目。

2025年驿城区第三届大型集体中式婚礼现场。记者 王晓晶 摄
“彩礼要那么多干啥?小两口过得幸福才最重要……”舞台上,演员用生动的表演展现着新时代的婚恋观;舞台下,村民时而哄堂大笑,时而认真沉思。
用文艺形式传递文明理念,是驻马店推进移风易俗的一大创新。确山县文联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了20多个移风易俗主题的文艺节目,这些节目既接地气,又有教育意义。”
在西平县出山镇牛昌村,“新风剧场”已成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编自演的小品《懒汉脱贫》《媒婆嫁女》等节目,不仅在本村演出,还到周边村镇巡演。“我们用本地方言表演,讲的都是身边事,群众特别爱看。”一位常年演出的文艺队员说。
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为移风易俗注入了新活力。我市积极开展“中原舞翩跹”“共享太极·共享健康”“盛世梨园我来唱”“行走是吾乡”等10大群众文化活动300余场,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上蔡县创新举办的“中原村BA”篮球赛,自今年4月份开赛以来,已成功举办95场比赛,线上、线下观众累计超3000万人次。
“现在村里打牌的少了,看球赛、打篮球的多了。”上蔡县文明办负责人表示,赛事期间还同步开展了“文明观众”评选,进一步弘扬了文明新风。
制度创新 用规范引领文明新风
在泌阳县双庙街乡阎洼村的村务公开栏前,村民正在查看新修订的村规民约。这份被村民称为“小宪法”的村规民约,详细规定了红白事办理标准:婚宴不超过20桌,每桌标准不高于300元;白事不超过3天,不请商业乐队……
制度建设是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保障。驻马店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表示,移风易俗不能仅靠倡导,更需制度保障。通过制度化管理,使移风易俗有章可循,逐渐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文明新风尚的制度约束。
当前全市各村都修订了村规民约,加强和规范了“一约四会”建设。通过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议事平台,以“庭院会”“板凳会”为契机,推行《移风易俗积分制管理办法》,将婚事新办、孝老爱亲等善行义举都转化为积分,进而内化为日常行为。
积分制管理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在驿城区老河乡西赵岗村,村民孙大娘家门口的“文明积分”牌格外醒目。“参加环境整治积2分,简办孙子满月酒积5分,现在已积累了32分。”孙大娘说,这些积分可以在村里的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积分制让文明行为有了具体标准。”西赵岗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自推行积分制以来,村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全村大操大办现象减少了很多。
全市立足实际组建的302个红白事宜劝导队,也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这些劝导队成员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退休干部,他们用情用心劝导,让移风易俗工作既有了力度,更有了温度。
婚丧改革 破旧立新见实效
金秋十月,驿城区皇家驿站景区内,20对新人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没有豪华车队,没有天价彩礼,有的只是亲朋好友的真诚祝福和独具特色的传统仪式。
驿城区连续3年在皇家驿站举办古典集体婚礼。参加该区第三届集体婚礼的新人王先生和刘女士表示:“婚礼简办,把排场缩小,利用节约下来的钱,我们计划建一个蔬菜大棚。”
泌阳县在花园街道生态和园景区举办的集体婚礼,有28对新人参加。这场由政府主导的活动,不仅为每对新人节省费用3万余元,更通过“零彩礼”倡议带动辖区彩礼金额下降60%。“我们不是简单禁止,而是通过示范引领,让群众看到简约婚礼同样温馨浪漫。”泌阳县民政局负责人表示,截至2025年5月,全县行政村已完成村规民约修订,红白事平均花费下降40%,群众满意度达92%。
丧事简办同样取得显著成效。西平县2.3万余名党员干部签订了《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简办婚丧事宜。该县杨庄乡操场村党员夏新广母亲去世时,以清茶待客,随礼不超20元,治丧费用缩减90%,生动践行“厚养胜于重殓,简葬不薄亲情”,为乡风文明建设做出示范。夏新广表示,村里红白理事会全程帮忙,既体面又省心。
通过推进婚丧改革,驻马店市农村红白事平均支出下降明显,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久久为功 文明乡风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我市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注重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召开全市文明乡风建设现场推进会,各县区进行实地观摩交流,印发文明乡风建设工作任务清单,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各县区在观摩学习中交流互鉴,共同提高,为移风易俗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动能。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截至目前,驻马店市依托全市10个文明实践中心、205个文明实践所和2900个文明实践站,累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300余场,组织“豫见理响”宣讲活动60余场,累计覆盖青年5000余人次;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近500场次,阅读量超8000万。立足实际开展“党建带妇建 托起半边天”移风易俗基层行等特色活动,以及结合建党104周年举办的“红色家书分享会”及“七一”主题宣讲,不断强化着群众的政治自觉。
更可喜的是,文明乡风建设正在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在新蔡县,公益红娘协会已为全县单身青年提供交友服务1800余人次;在确山县,“文明轻骑兵”穿梭在田间地头,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文明故事;在遂平县玉山镇,“不比楼房比书房”已成为新时尚。
“移风易俗表面改变的是行为习惯,深层重塑的是价值观念。”驻马店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文明乡风建设,让文明新风吹遍天中大地的每个角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从朗陵大地到洪汝河畔,从西部山区到东部平原,文明新风正悄然改变着驻马店乡村的面貌。实践站里的欢声笑语、文化广场上的精彩演出、光荣榜上的灿烂笑容,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移风易俗不仅改变了传统陋习,更提振了农民精气神,增强了乡村凝聚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梅雅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028/833174.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