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河南 农民工刘诗利的“耕读人生”

农民工刘诗利的“耕读人生”

大河网讯  “这几天趁着天儿好,把农活儿收拾下,过几天就要出去打工了。”说话的人叫刘诗利,今年58岁,濮阳人。农忙时,他在家乡耕种土地;农闲时,他便到北京打工补贴家用。而工作之余,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

前不久,刘诗利在北京图书大厦参加作家陈行甲新书分享会的视频意外走红网络,在即将召开的2025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上,刘诗利也将被邀请走上舞台进行讲述。借此之机,11月2日,记者走进刘诗利的家中,探寻他与书本的“缘分”。

书香缘起:阅读照亮成长路

刘诗利的读书情缘,始于四十多年前的乡村小学。四年级时,语文老师张老师的一句话让他记忆犹新:“‘深水养大鱼。’写文章就像养鱼,你们要多读书,写作文才容易出彩。”这句话如同一粒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那时候,我特别渴望读书。”刘诗利回忆道,“放学后我一边放羊,一边捧着新发的课本看。”看到儿子如此好学,父亲赶集时特意为他买了两本书——《雷锋的故事》和《动脑筋爷爷》,这两本小书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第一次拥有人生中独属于自己的两本书,看得很细致,逐字逐句,生怕少看了哪个字”。

2005年,刘诗利第一次到北京打工,凭着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的记忆,他拿着地图,辗转找到北京图书大厦。“一走进去,真是和文章里写得差不多嘞!”回忆起第一次走进书店的感受,他依然兴奋,“比我见过的书店大多了,好几层,各种书都有。读书之后,觉得自己知道了好多原来不知道的事。”

读书有道:于喧嚣中守持沉静

在刘诗利看来,“读书人”各有特点,但都有共同之处:爱读书、常读书,并且善于从书中获益。“读书人的言谈举止、处世方式,甚至表情神态,都能看出他读过书。”

面对当下短视频盛行的现象,刘诗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短视频直观形象,这是它的好处。但太零碎,我不喜欢太碎片的阅读。”他坦言自己也会看手机,但更青睐书本的系统性,“短视频讲个点,书本讲个面。真想长本事,还得系统学”。

他认为,不同的媒介各有优势:电子书方便携带,视频音频生动直观,都是学习的途径。“关键是要有清醒的认识,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诗书传家:耕读修身砺初心

刘诗利名字中的“诗”字,源自祖传家训“言行合法,诗书训子,义理传家”。他感慨道:“我是‘诗’字辈,用这个名字,可能是祖辈希望我们多读书、有文化、家风好,这是一种文化传承。”

初中毕业后,刘诗利曾在村小代课,教过语文、数学等多门课程。他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一节课都是阅读,我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后来为了养家糊口,他开始了半工半农的生活,但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着。

对于在陈行甲新书分享会上被突然关注,他表现得很淡然:“可能因为外貌上与‘读书人’有反差。大家关注这件事,说明人们对读书和知识很重视,都希望通过读书提升自己,这是好事!”

如今,58岁的刘诗利依然保持着劳动和阅读的习惯。“活得干,还是有个事儿干着好。读书也‘中’,读书不光能获取信息,还能休息放松、让人心情好嘞!”(朱丽文 李思豫)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105/8338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