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河南 豫见•郑州 | 解码郑州汽车产业:黄河之滨,千亿“引擎”正轰鸣

豫见•郑州 | 解码郑州汽车产业:黄河之滨,千亿“引擎”正轰鸣

在我国汽车产业版图中,河南郑州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一组数据可窥见一二:

2023年,郑州汽车产量突破83万辆,同比增长61.7%,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31.6万辆,同比增长3.5倍,产量跻身全国城市前十;

2024年,郑州新能源汽车实际下线62.6万辆,增速98%,全年汽车产量历史性突破110万辆大关,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2025年1至5月,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郑州市汽车出口额141.5亿元,电动汽车出口同比激增243.6%。

数字背后,是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厚积薄发的结果。

时光倒回十年前,这里的汽车产业还是另一番景象。“燃油车时代,我们总体做得并不好。”郑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坦言。2012年,全市汽车产值仅560亿元,在全国汽车产业格局中略显边缘。

转机,发生在新能源汽车风口来临之际。

2014年,郑州市敏锐捕捉到产业变革信号,决定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支撑产业,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一场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突围战就此打响。

政策引领,精准抢占新赛道。

方向明确后,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郑州市培育壮大汽车制造产业链行动方案》、《关于加快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产业规划、要素保障、项目落地等维度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在政策引领下,郑州打出了一套漂亮组合拳。一方面,积极引导宇通客车、郑州日产、东风日产等本土企业转型新能源。鼓励海马汽车、少林客车等通过战略合作、股权合作、联合研发等,盘活闲置产能;另一方面,加速引进上汽、比亚迪等新能源整车生产项目,落户郑州。

政策力度集中体现在项目推进的高效率上。以比亚迪项目为例,2021年9月项目签约后,郑州市多部门联动、并联审批,仅用37天就实现项目开工,17个月后顺利投产。截至目前,郑州比亚迪已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超100万辆,产值超1700亿元。

完善链条,构建产业生态圈。

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辆车近三万个零部件,六成以上能在郑州找到供应商。”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作人员展开一副郑州汽车产业链地图,信心十足:以比亚迪为“链主”,郑州航空港已集聚上下游企业超100家,“一小时产业生态圈”初具雏形。

郑州市规划布局了以航空港区、经开区、中牟县、高新区为主的“4+N”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发展格局。现在,全市核心汽车零部件企业达到150余家,大到汽车发动机模块,小到金属冲压件,郑州都生产。

后市场也在同步发力。

产业生态不止于生产环节。在郑州国际陆港,一批刚刚下线的新能源汽车正在装车,准备发往海外。“我们正在打造集多式联运、仓储服务、商品交易、国际物流、城市配送、供应链金融服务于一体的汽车物流基地。”陆港工作人员介绍。

与此同时,城市充换电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如今,全市已建成加氢站32座,充电桩20万根,城市核心区形成半径小于1公里的公共充换电网络。

持续创新,谋划长远发展。

面对汽车产业快速迭代的竞争态势,郑州未有松懈。

于汽车产业而言,创新或许是永恒的主题。干部不再只是只听汇报、点点头的角色。办汽车讲堂,市领导也在台下学。推动一流大学研究院、重点实验室落地,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市领导亲自谋划推进。他们明白,“创新搞好了,郑州才能好”。

这几年,郑州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车试验中心、新能源整车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平台16家,省级重点研发平台39家,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

持续的创新投入,正为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多方发力下,在汽车新赛道上,郑州已冲到全国第一阵营。目前全市共集聚整车生产企业7家、专用车企业15家,汽车产能从2012年的70万辆增长到逾260万辆,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回望来路,郑州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漂亮的“换道超车”。

站在新的起点,郑州的目光更为长远。2025年,力争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在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上,郑州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方敏、于一言)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107/8339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