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卫计·健康综合新闻 “溶栓”“取栓”“拆弹”——确山县人民医院卒中团队的三大制胜法宝
“溶栓”“取栓”“拆弹”——确山县人民医院卒中团队的三大制胜法宝
通讯员 刘丽君 苏楠
在确山县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用速度、精度与温度一次次守住患者的“生命中枢”他们就是——确山县三级卒中中心的核心力量脑卒中病区团队。

作为确山县三级卒中中心核心阵地,确山县人民医院脑卒中病区下设3个溶栓小组,实行24小时入院接诊,拥有医师6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3人。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脑血管病、烟雾病等),还是出血性卒中(脑出血、脑干出血等),均能提供及时规范治疗;可开展24小时内静脉溶栓、动脉取栓,以及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栓塞、脑血管支架植入等专科项目,以成熟诊疗体系为患者筑牢“生命防线”。
溶栓——与死神竞速,破“年龄”之限
清晨的医院,120警报声骤然划破宁静。84岁老人被紧急送医,家属急切诉说:1.5小时前老人突发口角歪斜、右侧肢体无力,且身患多年冠心病、高血压,情况危急。“疑似急性脑梗死,开通绿色通道!”科主任许建新话音刚落,医护团队立即分工协作,检查、评估一气呵成。几分钟后,静脉溶栓药物缓缓注入老人体内,输液滴答声与医护的脚步声交织,成了这场生死竞速的“倒计时钟”。老人右侧肢体肌力由入院时的2级提升至4级,可完成简单屈伸动作,能按指令握手,并能与医护人员进行简短交流。死神的脚步,被稳稳拦住。
取栓——桥接施治,通“生命之脉”
这样与时间赛跑的场景,在脑卒中病区早已是常态,而他们的实力,更体现在对复杂病情的精准破解上。不久前,91岁的陶大娘因大血管闭塞引发严重脑梗死,生命垂危。团队迅速制定“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桥接方案:先以药物溶解部分血栓,为后续治疗抢出“黄金时间”;随后,手术室内DSA屏幕下,取栓支架如灵巧的“血管抓手”,在纤细的血管中精准穿梭,稳稳抓住堵塞的血栓并取出。术后陶大娘神志转清,肢体功能明显改善,标志着我院在卒中急救前沿的桥接治疗技术上实现了成熟应用与突破。
拆弹——微创介入,解“颅内之危”
还有一位患者因剧烈头痛入院,检查结果令人揪心:颅内动脉瘤是致病“元凶”,一旦再次破裂,死亡率极高。医疗团队没有丝毫迟疑,决定实施“支架辅助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手术中,医生在毫米级的颅内血管内精细操作,先植入支架为血管“保驾护航”,再将栓塞材料缓缓填入动脉瘤,如同在颅内进行一场精密的“拆弹”作业。当最后一点栓塞材料到位,动脉瘤被成功封堵,排除了再次破裂出血的生命危险。此例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脑卒中病区在脑血管病微创介入治疗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
科室的医生办公室内,一面面满载感激的锦旗,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个生命被成功挽救、家庭重获温暖的动人故事。“医术精湛,情暖人心”的金字熠熠生辉——这是患者与家属最质朴的感谢,更是医护人员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在许建新主任的带领下,6名医生与14名护士配合默契,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自2019年创建卒中中心以来,累计完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1800余例、动脉取栓200余例,开展脑动脉瘤介入栓塞100余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30余例、颈动脉狭窄保护伞下支架置入术50余例,急危重症脑血管患者救治能力稳居全市前列。科研领域,他们同样硕果累累:2024年在国家卫健委“百万减残工程”信息平台考核中,溶栓质量管理位列第25位,介入质量管理居第20位;2025年荣获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特等奖”。

夜幕降临,脑卒中病区的灯依旧明亮:有人守在监护仪前记录数据到天明,有人在手术台上为突发急症的患者奋战数小时,有人坐在病床边轻声安慰焦虑的家属。他们深知,脑卒中救治没有彩排,每一次都是实战。面向未来,确山县人民医院脑卒中病区将不断优化流程、精进技术——以速度抢时间,以精度护生命,以温度暖人心。这支团结、拼搏、创新的团队,必将以坚定的步伐笃定前行,守护更多人的“生命中枢”。
责任编辑:王冰之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107/83400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