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社会 信义铺就富民路——贺新义与驿城区农民工帮扶志愿服务的温暖实践
信义铺就富民路——贺新义与驿城区农民工帮扶志愿服务的温暖实践
记者 刘金霞
“要不是贺新义帮俺找工作、免车费,俺家现在还困难着呢。”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孟庄村村民王先生激动地说。如今,他靠外出务工盖起楼房,还带动乡邻共同致富。这是贺新义29年帮扶路上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贺新义以“诚信是金、帮困救贫”为初心,发起驿城区农民工劳务输出扶贫帮困志愿服务项目,搭建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就业岗位之间的“金桥”,让3000多个家庭走出困境,诠释了“就业是最大民生”的深刻内涵。
初心萌发 一趟班车的民生牵挂
1996年,经营驻马店至深圳客运线路的贺新义,目睹着城乡间的揪心反差:老家乡亲守着贫瘠土地收入微薄,眼神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方工厂却机器轰鸣、岗位虚位以待。攀谈中他摸清了症结:农民外出务工面临路费昂贵、家庭牵挂、技能不足、信心缺失4道“门槛”。

贺新义帮扶队组织农民工乘免费班车务工(资料图片)。
“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家过苦日子!”想起自己创业的艰难,贺新义毅然决定成立帮扶志愿队。他走村串户发放宣传单,承诺为困难农民工提供“免费包接、包送、包安排岗位”的“三包服务”。
同年11月,第一批12名农民工在他带领下奔赴深圳。他自掏腰包垫付路费,一路照料,抵达后马不停蹄对接企业安排岗位。看着乡亲们顺利入职、拿到首月工资的笑容,贺新义坚定了信念:“这条路,我要一直走下去!”
深耕细作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帮扶农民工,不能只‘送出去’,更要‘稳得住、能致富’。”随着求助者增多,贺新义意识到必须让帮扶队走向规范化。2008年,他依托创办的锦程人力资源公司成立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凝聚党员和“好人企业”力量,组建专业帮扶团队。
团队定期深入乡镇调研,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档案,同时对接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与200多家正规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针对技能不足问题,贺新义创新开展“岗前培训+岗中指导”模式,免费组织开展电工、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对已入职农民工,安排志愿者回访提供心理疏导和技能提升指导。
“以前没技术只能干重活、工资低,现在成了电工,月薪翻了两倍。”农民工李先生拿着技能证书满脸自豪。29年来,项目累计开展免费技能培训1200余次,培训农民工8万余人次,帮助无数人实现“从体力型到技能型”的转变。
为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团队专门成立留守老人和儿童关爱小组,开展“一对一”帮扶:上门看望老人、代购药品,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赠送学习用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贺新义就像亲人,俺外出打工这几年,家里老小全靠他照顾。”农民工张女士哽咽着回忆,母亲突发重病时,是志愿队第一时间送医并垫付医药费。
真心换真心,受过帮助的农民工纷纷返乡“代言”,自愿加入团队。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860人,涵盖企业职工、村干部、退休人员等。贺新义还建立激励机制,让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硕果盈枝 小项目撬动大民生
29年风雨兼程,帮扶项目交出亮眼答卷:免费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300多万人次,减免车费7000多万元,带动3000多个农村家庭脱贫。
项目实现了农民、政府、企业“三方共赢”:对农村,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带动基础设施改善和乡风文明提升;对企业,稳定务工队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对政府,有效破解就业难、用工难、安置难等难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走出可持续之路。针对不同地区产业特色精准输出:珠三角、长三角对接技能型农民工,农业资源丰富地区引导投身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本地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如今,贺新义依然坚守帮扶一线。他带领团队荣获国家及省市区40多项荣誉,本人也获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只要还有一个农民工需要帮助,我就不会停下脚步。”他正计划扩大帮扶范围,打造线上平台,实现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关爱服务等数字化对接。
从一趟班车的初心萌动,到覆盖千村万户的帮扶网络;从一个人的默默坚守,到一群人的接力奉献,贺新义用29年诠释了“诚信”与“担当”。这个以劳务输出为切口的志愿服务项目,不仅让万千农民工实现致富梦想,更为新时代志愿服务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生动范本。这条充满温暖的帮扶路上,他和团队将继续坚定步伐,书写更多富民故事。
责任编辑:梅雅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111/83428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