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卫计·健康综合新闻 市第二人民医院这片田园成了“药方”
市第二人民医院这片田园成了“药方”
驻报全媒体记者 王捷 通讯员 周甜
在精神康复的探索中,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脑病医院)开出的一张特殊“处方”,正悄然改变着患者的康复轨迹。这个“药方”不是药物,不是器械,而是一方田地、几粒种子,一片充满生机的农疗园地。
农疗项目启动之初,该院便精心组建跨岗位医护团队,从选种、规划到分配“责任田”,每一环都细致入微。为降低参与门槛、增强患者成就感,团队特意挑选了萝卜、生菜、大葱等易种易管的蔬菜品种。“土地最实在,你付出,它就回报,这种确定性,对患者重建认同感至关重要。”一位医生这样说道。日常照护中,医护人员更像患者的“田间伙伴”。每一次农疗前,农具被提前打磨、手套备齐、小路平整;劳作时,有人手把手教辨草与苗,有人蹲下示范该浇多少水。遇上沉默的患者,医护人员从不催促,而是轻声邀请:“来,我们一起给萝卜松松土。”
曾有位患者小张,入院时总蜷缩在角落,连碰铲子都犹豫。医护人员没有勉强,而是边松土边柔声引导:“顺着根的方向轻轻挖,就像给蔬菜揉肩膀一样。”渐渐地,小张完成第一片地的松土后,轻声说:“原来这么简单。”这句简单的话,成了他心门打开的起点。后来,他不仅主动参与,还会提醒病友:“该浇水了。”

还有年轻的小宇,曾深陷“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否定。医护人员察觉他总盯着洒水壶,便把浇水的任务郑重交给他:“这几垄生菜,就拜托你啦。”从需要提醒,到主动观察长势,小宇眼里的光一点点亮起来,甚至兴奋地分享:“今天生菜又长高了一点!”
很快,农疗园地迎来丰收——生菜翠绿饱满,大葱挺拔向阳,萝卜更是带着泥土的芬芳,圆润结实。采收那天,患者李先生拔起自己种的萝卜,激动地举到医护人员面前,声音发颤:“你们看!这是我种的!以前总觉得自己没用,现在才知道,我也能做成事。”
小张则小心翼翼摘下几颗最嫩的生菜,递到医护人员手中:“这是我种的,没打药,你们尝尝。”这是他入院以来第一次主动分享,那一刻,在场的人无不动容。田埂上,笑声、交谈声此起彼伏,疾病带来的阴霾,在丰收的喜悦中悄然散去。
据介绍,在这里,农疗从来不是简单的“种地”,而是一场“以双手唤醒心灵”的专业康复实践。每一颗种子的发芽,都是患者信心的萌发;每一次收获的喜悦,都是他们走向康复的关键一步。
该院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深化农疗康复模式,拓展更多贴近自然、回归生活的康复内容。他们坚信,只要以专业与耐心为土壤,用自然与劳动滋养,就能助力更多患者在耕耘中重获新生,拥抱有温度、有盼头的生活。
责任编辑:侯飞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114/83452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