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河南 “强省进行时”系列观察报道丨融聚新动能 科创向未来
“强省进行时”系列观察报道丨融聚新动能 科创向未来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丨融聚新动能 科创向未来——“强省进行时”系列观察报道之三

11月20日,南阳中豫航空产业发展研究院人才培训基地内,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进行实训。 张峰 摄
□本报记者 樊雪婧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筑基、科技赋能、人才引领,三者合力,正在中原大地催生出澎湃的新质生产力。作为全国教育大省,河南正以改革为笔、以创新为墨,在科教兴豫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筑牢科创根基。
一场青春科创“风暴”
黄河之畔,“环郑大科创圈”建设如火如荼。
这个汇聚了科研人员、技术职业经理人、产业人员、金融人员的“创新反应场”,正加速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之路。
夜幕降临,郑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里依然灯火通明。一街之隔的郑州大学校园内,科创竞赛、工程实训、项目路演等活动热火朝天。
郑州大学学生曹森正带领团队验证新想法。他们研发的“敖丙——基于仿生海蛇的智能海洋管道检测机器人”在不久前落幕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上摘得金奖。
这是我省高校在本次创新大赛上获得的37项金奖之一。但这绝非终点,赛场外,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省内高校的44个优秀项目,获得意向投资10.4亿元。
从赛事到日常,科技成果转化都能拥有八方助力。政策“松绑”搭建一揽子服务制度体系,六大平台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总规模6亿元的3只科创基金注入金融活水,截至目前,肿瘤免疫诊疗多肽技术、大尺寸高性能超硬刀具制备技术等80个项目已实现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79亿元。
如今,以郑州大学为核心,一个“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正在快速成长,一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高地呼之欲出。
一场“源头活水”改革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亟须更多创新人才。面对时代命题,河南正持续打破“围墙”,打通人才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智慧交通、智慧农业、人工智能……今年9月,河南高校“上新”了一大批本科专业。
作为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改革首批试点,河南聚焦国家战略和我省重点产业链群,健全“调、停、转、增”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前瞻布局新兴学科、未来学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与国家战略、河南产业适配度。
2021年以来,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点新增541个、撤销199个;直接服务支撑我省重点产业链群的省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占比均在70%以上;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省内高校;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现代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立247个现代产业学院等新型特色学院……
“十四五”期间,全省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420万名高校毕业生,一大批德才兼备、契合市场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走向市场。
一链“产科教”贯通融合
航空面窗、ITO靶材、高端轴承、小麦新品种……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熠熠闪耀。
锚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跑”出实验室、“跑”上生产线,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一系列成绩,转化为可感可见的图景——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突破:三年来,我省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76项,启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92项,带动社会研发投入超50亿元;在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评选中,河南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全国排名第5位,取得历史性突破。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断畅通:市场化运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8家分中心、38家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19家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打造沿黄九省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累计赋权科技成果2235项,落地转化赋权成果856项,转化金额3.9亿元;首批626名“科技副总”从高校院所走进企业,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超75%。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59亿元,同比增长28.7%。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河南将继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让创新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坚实的科创支撑。
责任编辑:徐明霞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124/83511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