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情感 一段难忘的经历——我与《驻马店日报》

一段难忘的经历——我与《驻马店日报》

一段难忘的经历

——我与《驻马店日报》

□ 刘中海

提起从事新闻报道的缘由,总带着几分偶然的意味。自幼酷爱文学、常以笔为舟徜徉于文字海洋的我,未曾想过会与新闻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1996年盛夏,一个蝉鸣聒噪的午后,学校领导的一席话让我的人生轨迹悄然转向。彼时,我正沉浸在文学创作的天地里,尝试用文字捕捉生活的诗意。而这一次的机缘巧合,却将我推向了另一片天地——新闻报道的舞台。

初次与新闻报道接触,不知从何写起,犹犹豫豫中写了一篇新闻稿投递给《驻马店日报》。那个年代,投稿都是去邮政所邮寄。稿子投出后,我有些后悔,内心十分忐忑,觉得本该先让有新闻写作经验的老师看看,好好修改后再投稿。其实当时的想法,就是怕被退稿、丢面子。

果不其然,第一次投稿就遭遇了退稿。几天之后,我接到了《驻马店日报》编辑老师打来的电话。编辑老师的话说得很委婉,肯定了我的文字基础,又鼓励我继续努力、继续投稿。退稿虽给了我一次打击,但更多的是鼓励与鞭策,反而坚定了我对新闻写作的信心。

当年10月,我参加了新闻报道培训班。那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什么是新闻”“新闻的要素”“新闻的特点”“新闻写作技巧”“采访准备什么、怎样采访”等新闻专业知识。

老师们讲课都很生动,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写作经验、丰富的经历和生动的事例,讲解得通俗易懂。培训班结束后,我跃跃欲试,根据学习收获再次给《驻马店日报》投递了两篇新闻稿和一篇评论稿,用一个信封装好寄出。这一次给《驻马店日报》投稿,我的心情不再那么紧张。

没过几天,办公室主任告诉我,你有两篇文章在《驻马店日报》刊登了。拿来报纸一看,那篇《切莫“一拥而上”》的评论稿,果然登在1997年2月18日《驻马店日报》三版上,我为此高兴了好几天。

写那篇评论稿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正赶上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时期,各地蜂拥而上,盲目办企业、建工厂、上项目,我们乡政府也贷款建了一个养殖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再加上猪价行情不好,承包合同到期时,承包商卖掉生猪后便卷铺盖跑路了。法治社会里,怎能如此漠视法律?乡政府派人天天蹲守在承包商家附近,最终找到了他。经过领导的耐心教育,承包商还清了贷款,缴清了所欠的承包款。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于是就有了那篇评论稿。

《驻马店日报》的鼓励,给了我写作的动力。此后,我便有了强烈的写作冲劲,一有时间就写。常常为了一个听来的故事,骑着那辆破旧自行车实地探访,顶烈日、冒严寒,每次都累得腰酸背疼。夏天没有电扇,为了防蚊子叮咬,我就把两条腿插到水桶里;冬天天寒地冻受不了时,就披上被子,坚持把稿子完成。为了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我自费购买了许多新闻、信息写作类书籍,还订阅了新闻专业杂志。

1997年到1999年,我连续3年被驻马店日报社授予“优秀通讯员”称号。

与《驻马店日报》结缘,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是我与《驻马店日报》的缘分,更是我的幸运。在各位老师的无私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不仅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让我学会了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社会、用温暖的笔触记录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我依然喜欢纸质版的《驻马店日报》。每次捧起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都觉得格外亲切。无论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驻马店日报》始终坚守媒体的责任与担当,及时传递党的声音,真实记录城市的发展、乡村的振兴,真诚反映群众的心声。

多年后的今天,我又拿起了笔,书写新时代新篇章,又一次结缘《驻马店日报》。未来,我依然会与《驻马店日报》相伴前行。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25/1126/8352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