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麦收之际话秸秆

麦收之际话秸秆

 

 

(泌阳县老河乡中心学校 梁作印)

一个丰收的金秋渐渐地离我们远去,我依然可以看到那些堆在路边,田埂甚至沟渠的玉米秆,再想想为了禁止点燃秸秆所悬挂的“谁点罚谁,点谁罚谁”的大型宣传标语,心里总觉得有话非说不可。

 

为了禁烟,有人提出用“重治吸食”就可以禁止鸦片的传播,进而封锁鸦片的市场来达到禁烟的目的。事实证明那只是可怜的一相情愿。再想想这“谁点罚谁,点谁罚谁”的禁点力度可谓与“重治吸食”相媲美。由于道路和搭界地埂以及沟渠具有公共性质,在这些地方堆放点燃就使得这条“禁点妙计”变得无能为力。于是结果往往是:大堆小堆的秸秆填沟塞道,有过路的付之一炬,照样是火光冲天,浓烟弥漫,怎如在其生长的地方燃得净,燃得欢。若再逢着天阴下雨隔年不腐,一到春夏必定会水溢沟渠,肆虐良田,暴雨夺路,汪洋一片。或者到了干燥的冬天,躺在田埂上的秸秆被人点燃后,火苗会借着风势吃掉出土的麦苗。因此,农民们情愿冒着被罚的危险下夜偷点,也不愿把秸秆塞进沟渠,堆在地边。

 

如今,在一个强调政府工作效率,执政为民的时代,“谁点罚谁,点谁罚谁”的后果有一种把农民“逼上梁山”的感觉。对这些曾经是金玉在身的秸秆们,我是忍不住地同情,渴望它们有一个理想的归宿。可在一个利益驱动的社会,感情是多么廉价呀!

 

也许“秸秆还田”是最好的结局,可这会带来种田成本的直接增加。在此麦收之际,我真担心麦秆被无处遗弃的命运。

 

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把“秸秆还田”纳入惠农政策,以直补的形式返还给农民,这样也许不用“谁点罚谁,点谁罚谁”那样的力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避免“偷点”和“水陆塞堵” 的后果。

附:《秸杆的自白》

是谁将我的儿女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884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