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丰都县个别部门的阴冷逻辑

丰都县个别部门的阴冷逻辑

 

□吴龙贵

今年430日,54岁的重庆丰都县人杨绍华勇救邻居,头部被持刀歹徒连砍2刀。半年来,杨绍华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他和儿子拿着派出所开的救人证明,不停奔走于丰都县的相关部门申请见义勇为,但都被拒绝,理由是歹徒尚未抓获(昨日新华网)

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有派出所的救人证明,有被救者的打抱不平,如果这些通通都无效,那么,在相关部门的眼里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见义勇为。

给英雄颁一个“见义勇为”的称号到底有多难?首先难在根深蒂固的官僚主义作风。对于为何拒绝杨绍华见义勇为的申请,相关部门先称是“无法确定在逃的歹徒和杨绍华之间的关系”“未抓获歹徒”,后改口为“派出所开出的证明模棱两可”。这些托辞,暴露出一些职能部门骨子里的教条和官僚。

给英雄颁一个“见义勇为”的称号到底有多难?还难在救济制度的缺位和不健全。杨绍华的遭遇并不是个案,每年都有大量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发生。其根源在于,目前我们缺少一个相对独立的对口管理部门。一般来说,见义勇为由县一级的社会综合治理部门负责确认,但由于这一机构层级较低,且定位不够清晰,从而形成了谁都可以管,但最后谁都不管的困局。这不仅抬高了申请见义勇为的门槛,使得资金难以落实,程序变得繁复,而且无法对那些不作为的冷血官员进行问责。

摧毁一种道德品质,比培育它要容易得多。给英雄应有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不仅是对公民个人的一种道德褒奖,也是在延续整个社会所认同和追求的善念。希望杨绍华父子的四处奔波,以及舆论的指责,能够摧毁丰都县相关部门的阴冷逻辑。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886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