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看谁还敢再劝酒

看谁还敢再劝酒

 

□康国富

接连几天内,家住驿城区古城乡、十三香路的两名男士都因饮酒死亡。让我们在替死者家属难过的同时,也自省一下,劝酒应该叫停了(昨日《天中晚报》)。

     本来,喝酒作为一种交际手段,也无可厚非,但是前提是适量。当这种交际成为一种痛苦和负担,就改变了喝酒的本意。然而不知何时,喝酒已演变成衡量双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浅的砝码。例如,官场上有领导认为,下级敬酒不喝就是脱离群众,不得不喝。下级会认为,领导敬酒不喝那是不尊重上级,必须得喝。朋友敬酒不喝会伤感情,生意伙伴敬酒不喝会丢订单,初次相识,不喝会被认为“不给面子”。总之,谁都不愿因为喝酒得罪人。于是,宴席上的种种“劝酒”手段,几乎成了酒场上必修的科目之一。谁都知道,狂喝滥饮害人害己,但是为了联络感情,喝酒伤身和酒后驾车也就抛在脑后了,以至于引出了“喝酒致死算不算工伤”的争论。“用拼命喝酒表达感情”既是外国人对国人喝酒的不解与困惑,也是对国人这种陈规陋习的真实描述。

    以前经常有外地人说,“要论喝酒,河南人最能喝”。这句话一度让我为自己是河南人而感到骄傲。因为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河南人的好客与热情。但后来一次次战败在酒桌上后,我投降了。相信驻马店人都有印象,陪客人喝酒,不喝尽兴是不礼貌的,不喝醉是无法表达深厚感情的。于是,各种各样的劝酒方法应运而生,有粗鲁的,也有文明的,归根结底就是要把劝酒对象劝到桌子底下。仿佛只有这样,这酒才算喝得有水平。

近两天在酒桌上“英勇牺牲”的两位“斗士”,正是倒在了疯狂的劝酒下的。我觉得,酒是就餐时助兴的产物,不是用来公关的武器,更不是用来考验工作作风和能力的标尺。倘若有人一时逞能,用高超的劝酒方法撂倒几个,那他只有接受倾家荡产的结局了。所以,笔者提醒,为了自己的财产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今后喝酒,先要看在座的有没有感冒初愈的,然后再控制劝酒的欲望,否则因为喝场酒而赔个几十万就划不来了,那还不如在家自己喝闷酒。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886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