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炒作,接招就是中招

炒作,接招就是中招

 

□刘长惠

 

  中国武术是不是小菜一碟?中国武术遇到泰拳会不会被“秒杀”?

再过几天,一场中国功夫对职业泰拳的争霸赛将在广东佛山摆下擂台。随着几名泰拳高手充满挑衅意味的叫阵,这几天,国内诸多高手、大师也纷纷跳将出来,有的反唇相讥,有的干脆拉开架势。

据报道,本次比赛最早的策划是“少林功夫对阵职业泰拳”。怎奈,少林寺方面并不接招,“少林武僧以修行为主,从来不会主动向别人挑战,也不会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挑战”。此言一出,千年古刹几乎要被口水淹没。不少人义愤填膺,该寺方丈释永信更是成了“靶子”,连他的个人网站也被黑了。少林不接招没关系,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流派纷呈。昨天,峨嵋派掌门汪健先生公开表态:“忍无可忍,便无须再忍。”“我们要参赛,横扫泰拳王。”至于民间的诸多武林高手、剑客隐侠跃跃欲试者更难以遍数了。

其实,这场所谓中国功夫对阵职业泰拳就是一次商业得不能再商业的比赛,对手的叫阵也好,我方的应与不应也罢,更多地还像是一种炒作,一种广告而已。至于能整出如此大的动静,根子还在于国人心中的武术情结和大国意识。

要说有多少人真正练过武术恐怕不太好统计,但要说有多少中国人喜欢武术绝对是个天文数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无论在古在今都绝对不乏追捧者、爱好者。单单看看武侠小说的发行量和武打影视剧的收视率就会有一个最直观的感受。

我完全同意中华武术是文化瑰宝,我也不反对国人对侠客、剑客的喜爱,但我更认为,喜武(习武)先要有德,所谓武德的内涵和要义必须要搞清。我还认为,对“武”的喜爱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而有所改变。

一百多年来,中国喜武、习武的人并不少,但国力却积贫积弱,任人欺侮。在21世纪的今天,武术的历史作用更是有了根本的转变。我认为,它时下的最大作用就是强身健体,当然也可以通过它了解推广中国文化和增进交流,所谓以武会友。但若将其与什么建功立业、行侠仗义乃至国家荣誉拉扯到一块则不但愚蠢甚至可笑。

作为冷兵器时代和几千年传统小农经济的产物,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必然的历史胎盘和土壤、气候,但今天的时代早就不复当日,像最玄妙的武打小说、影视里的绝世高手能在百步之外以“气”取人性命,放在今天也不如顺溜手中的那杆枪。把它当作一种业余爱好当然可以,但如果过于沉溺其中甚至影响到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习惯和心态就不太好了。

近年来,武术热大多很难与影视、文学分开。一部《少林寺》、几本金庸、古龙的书迷倒了多少中国人啊!对此,《潜规则》一书的作者吴思先生有过一番较为深刻的分析:“为什么武侠幻想在中国格外流行?除了合乎我们的梦想之外,社会气候和土壤似乎也格外适宜。中国人从自己的悠久历史中发现了核心机密,发现了决定各种规则的‘元规则’:拳头硬的说了算,有刀有枪就有权……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民族还不成熟?我们还没有走出童年?”是否还没走出童年各人看法不同,反正如今的法制社会是不允许拳头硬者为王的。

鉴于此,我比较支持少林派此次的做法。当然峨嵋派愿意接手也没错,起码大家可以看个乐儿,只是别和什么国家、民族硬扯在一起就好。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887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