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逆耳忠言伴家常

逆耳忠言伴家常


□ 李 忠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流传和影响数千年,给国人的品行修养带来无穷的教益。

“良药苦口利于病”是说要治病就当吃苦药,这属于基本常识,容易理解。“忠言逆耳利于行”理解起来也不困难。所谓“忠言”,就是发自内心的话,即一个人主观认知而自然流露出来的话,等同于现如今的“实话”。“忠言逆耳”变成口语就是“实话难听”。

忠言是珍贵的,贵就贵在它是心里话,坦诚、真实、直白,不事雕琢,透彻明了。 忠言和“假话”、“大话”、“空话”有质的区别。忠言在表达形式上一定直白,想到哪就说到哪,加工的成分少,不绕来绕去,虚与委蛇,所以说出来粗糙、听起来逆耳。相反,经过刻意加工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忠言。

不逆耳的忠言很少,是忠言中的极品,这些忠言真正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朝会上,再次撞上了魏征的直言敢谏。事后,李世民恼羞成怒,表示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得知这一消息,当即穿上朝服、戴上凤冠,叩首祝贺,说出一段既忠且顺的话,打消了李世民欲杀魏征的念头,留下了一段君明臣直共治天下的佳话。

日常的大量忠言是逆耳的,或起码说不顺耳。如我们常说的批评,同学(事)、家人、朋友之间经常流露出的意见。上对下、长对幼的批评最自然;下对上、幼对长的批评,只要带有一定的尊敬,也未尝不可。而时下的社会有一种怪现象,可能是个别人不愿听忠言,就揣猜别人也听不下去,就不顾平常人的知识素养水平,倡导忠言的既忠且顺,在“顺”的表现上下足工夫,忽略了忠言的思想内涵,含金量越来越少,流于油滑。这种“忠言”根本没有忠言的味道,有的听起来甚至叫人一头雾水。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有的场合形同于“表扬和自我表扬”就是明证。这种“忠言”说出后的效果怎么样?就像成分不足的药品一样,治不了病,甚至就是隔靴挠痒,全然丧失了应有的劝诫作用。

有的人品行卑劣,善于伪装,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不遗余力,或者富有口才,说话的技巧炉火纯青,能够把“谗言”说得和忠言一般。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提防并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让忠言作为一种必需永远相伴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顺耳者,畅快!逆耳者,同样有利!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890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