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金牌体育”下的生存之道

““金牌体育”下的生存之道

 

□李 

 

温哥华冬奥会上,和中国代表团有关的两条赛后感言很受关注。

一是19岁的周洋在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金牌后的“大实话”感言感动了许多人。在镜头面前,周洋直白地表达自己对金牌的想法:“这枚金牌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

另一则是中国女子冰壶队在爆冷败给俄罗斯队后,中国队的加拿大籍主教练丹尼尔感到愤怒和不理解的不仅是比赛成绩,而且是中国姑娘在比赛中缺少应有的激情:“她们把从事冰壶运动当成一项工作,只想着拿金牌。她们并不热爱这项运动,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只要我们仔细读一读这两则比赛后的感言就不难看出,金牌对于中国运动员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了体育竞技本身。

很多人都说周洋的夺金感言是发自肺腑的。已经有媒体报道,周洋的各类奖金保守估计也有200万元,但在去温哥华之前,她每个月的工资只有500元。周洋生于父母有残疾的家庭,父母以卖雪糕供其滑冰。500元的工资难以让她的家庭走出困境。

再看看中国女子冰壶队。这是一支拥有世锦赛冠军头衔的队伍,但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夺金依然压倒了一切。在我们这个“摸过冰壶的人比大熊猫还少”的国家,我想,丹尼尔的“不理解”,与其说是不理解队员为什么只把冰壶运动当成一项工作,不如说是不理解中国体育的体制,不理解体制之下金牌的意义和运动员最有效的生存之道。

在靠金牌数来博取“体育强国”位置的思维方式下,一切瞄准金牌的强大奖励机制就成为必然。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夺得了金牌,巨额奖金就会扑面而来;而夺不到金牌,他们的工资甚至无法达到很多地方的最低工资标准,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因此,与其说运动员从事的是体育运动事业,不如说他们从事的是夺取金牌的事业。

在重大比赛中夺得了金牌,运动员可以彻底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国家可以改变对夺得金牌的体育项目的态度。在我国,对某个体育项目的重视,可以使该体育项目拥有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吸引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还可以使该体育项目获得更多的拨款、更好的训练条件,因为它挤进了“出成绩”的项目队伍,成了下一届奥运会的“夺金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国当下的体育体制下,无论什么比赛项目,无论哪一个运动员,其实都是在同一条跑道上,奔同一个目标去的。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896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