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元阳生态抗旱的价值意义

元阳生态抗旱的价值意义

       在西南的抗旱救灾工作中,许多地方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水源枯竭。水源枯竭导致了无水可调、无水可引、无水可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然而,云南省元阳县依靠森林植被的蓄水贮水功能,实现了有热水可以洗澡,有冷水可以洗脸,有开水可以泡茶的幸福生活。(47央视焦点访谈《哈尼梯田的启示》)

       表面看,旱灾主要是因降水过少造成的,属于天灾。但纵观旱灾的发生及随后人类脆弱、被动的应对措施,都不难看出“人祸”的影子。对原始森林的大量砍伐,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出于经济目的任意改变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都对此次旱灾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

       许多时候,我们将大自然的馈赠视作理所当然,却忽略了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1997年,由13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功能作出了价值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自然提供的服务和经济价值总计约为每年33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几乎与全球每年的总产值相当。

       事实上,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着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进程。根据《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3.05%,而这仅仅是环境污染损失的局部计算,并不包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即使在经济上也得不偿失。

       如果把目光投向过去,灿烂的中华文明发源于生态良好的黄河、长江流域;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国的消逝,很大程度是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1998年的南方大洪水,与长江中上游森林的严重破坏密不可分;频频发作的沙尘暴,也跟植被的破坏息息相关。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局部的花好月圆,更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兴衰;不仅是一个经济技术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党的十七大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正是基于生态的重要价值和基础作用。透过这次席卷大西南的旱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下,重新审视生态的价值,我们有理由对以前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诸多不足做一个深刻的反思,这是云南元阳生态抗旱带给我们的价值意义,也是眼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896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