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评论 开展批评的“知易行难”
开展批评的“知易行难”
胡殿文
人民有批评政府的权利是不容置疑的。毛泽东那句“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管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就是证明。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这种将政府工作自觉置人民群众监督之下的坦诚态度值得期待。不少领导干部在不同场合表示,欢迎媒体监督政府,多反映百姓呼声。这显示出中国政府在进一步推行以人为本、广开言路、推进民主政治,打造责任政府的决心。
批评政府是现代国家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也是现代政府自我检视、自我完善的必要环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行政监察法和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对公器私用打击报复批评者的官员进行处罚。让人民真实善意充分地批评政府,帮助政府改进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政府的工作要尽量做到公开透明,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及时公开政务信息,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做到每一个执政程序都要让群众知道,群众可以介入,让群众有发言权。其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上海每出台一个政策后,都会非常注意网上的评价,尤其是网络上的言论,会适时对所有政策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估。其三,要认真受理群众的批评,让群众的批评、监督、意见,能够得到认真地采纳,得到政府的尊重,让群众感受到作为公民的荣誉感。其四,让人民批评政府,就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要做到违法必究,让批评者不再担心打击报复,让报复者付出惨重代价。但人们心知肚明的是,让人民批评政府往往“知易行难”。究竟难在何处?
有专家指出,有三个方面的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是信息平台,这是一个基本条件。只有让大家充分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的,才能够谈得上去批评、监督。其次是需要有一个协商制度,一些重大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项,其决策制定应当通过听证、协商等方式来产生。再次是要有一个参与机制,让社会公众及广大的非政府组织都能够广泛参与进来。专家毕竟是专家,他们的意见就有可操作性,对于敞开批评监督渠道,意义非凡。然而,问题的关键似乎还不在这里。
批评之难,难在认识上的误区。曾几何时,批评政府是一个禁区,人们在记取了多少惨痛的教训中对此战战兢兢、噤若寒蝉。如今,这沉重的一页终于翻过去了。对政府的质疑、监督、问责、批评之声,早已屡见不鲜、不绝于耳,尤其是互联网兴起之后。不过,客观地看,对政府的批评,毕竟还不是那么容易,言路不畅,障碍多多,甚至还会担风险。很多基层政府把批评视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抵制批评。为此,各级政府绝不允许设置林林总总有形无形的障碍,要让人民的批评直达决策层。
批评之难,难在身体力行上。说得多,做得少,落实得更少,这似乎是一个通病,也是人们的担心之处。坊间有句话叫“欲使人下水,自己先脱衣”,这句话说的是率先垂范的作用。改革开放需要干部们带头推动、锐意进取。对官场上的陋习,也需要干部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带头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十分必要;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时下,干部说真话越来越难。在一些地方,创造出的好条件也常成为“摆设”。比如新闻发言人制度反而成为阻碍新闻采访的理由,“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回复千篇一律,干部的博客不设评论和跟帖功能等。客观而言,不是所有干部都不想说真话,而是一些人担心惹麻烦,怕上司难堪,怕丢掉“面子”。因此,牢固树立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理念,才敢坚持真理,时时不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敢说真话,乐于接受公众的批评。
责任编辑:guanli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04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