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评论 “三平”精神与师德建设
“三平”精神与师德建设
唐 龙
我当过教师,知道当教师的苦辣酸甜,也深知要甘于平凡的个中滋味。说一千道一万,教师要甘于平凡,才能坚守岗位,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来。教师要有伟大的追求在于教书育人、竭尽全力、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饱满的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每位家长都感到满意。作为教师还要胸怀一颗爱心,爱生如子就是把自己的爱传递给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也将激励着他们奋发向上。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传授学生知识,要寓教于乐,开展“快乐教学”,让每个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的营养,让学生真正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教师要以“三平”精神为标准,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真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就应坚持以德修身、以德施教、以德育人,力行师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魅力,以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师德是什么?师德是石,敲出教育的星星之火;师德是火,点燃学生希望的灯。”教师的师德最为重要的体现方式是以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来熏陶和影响学生,使学生掌握真才实学,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大有作为。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承担科研任务,还要兼顾教书育人,这无疑是一对矛盾,但是如果把教学、科研、对学生的爱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为人师表,教师历来都被赋予了较高的道德标准,然而社会不良风气却侵入校园,腐蚀着这一理念。比如,一位学生有一门功课考试不及格,出现挂科现象,毕业前只有最后一次补考机会了。这时,学生的
古代西方先哲说过,一切教育都有两个根本目的:使人聪慧、使人高尚。显然,师德的情怀首先来自对这一教育事业本质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不仅是因为它向上和向善的美好目的,更因为教育意义上的好不仅指好的内容,还包括合乎伦理意义的行为方式。对教师来说,学生永远是主体,站三尺讲台、育四方桃李是为人师的根本,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有多高的地位,在学生面前就该“俯首甘为孺子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作为草根一族,或许谈不上有多么高深的学问,或许修不成大德高僧,或者成不了丰功伟绩,但平凡之中的升华在于我们只要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昂扬向上的斗志,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一颗爱心去做,我们就能够爱岗敬业、有所作为,让你教过的学生永远以你为楷模,让每一个学生对你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让莘莘学子永远为你而自豪。
责任编辑:guanli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05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