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把“垃圾油” “请”下餐桌

把“垃圾油” “请”下餐桌

 

胡殿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作为消费者,我们总是吃不香睡不着,不知哪天,就会吃出病,吃丢命。据媒体报道,一些烤鸭店收集烤鸭时滴下来的油,一些烧烤摊、小饭馆是购买烤鸭油的常客。烤鸭油闻起来香,吃起来却含有致癌物质,是名副其实的“垃圾油”。

“垃圾油”并非新问题,早在2002年国家就颁布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的规定》,要求从事废弃物收购的单位只能将收购的废弃油脂销售给废弃油脂加工单位,不得销售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可是为什么地沟油、烤鸭油等废弃油脂却还是畅通无阻地销售出去呢?暴利当然是“垃圾油”屡禁难止的重要因素,监管不力更是导致“垃圾油”泛滥的主要原因。

    目前对“垃圾油”的整治,采取的多是运动式的突击检查,政府统一行动,端掉炼制“垃圾油”的黑窝点。但“风头”过后,“垃圾油”又卷土重来。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更增加了“垃圾油”的监管难度。往往要等到媒体曝光了,百姓不满了,相关管理部门才出动。缺乏明确分工和有力协调的亡羊补牢,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垃圾油”。

值得欣慰的是,“垃圾油”的整治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201079,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指出在开展地沟油专项整治的同时,还要严防地沟油流向生产经营单位。依法查处从非法渠道购进和使用地沟油加工食品的行为,对使用地沟油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法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对触犯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政策一出,人们便把眼光投向机制问题。每一次食品安全出了问题,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想到建立长效机制,但做起来不容易。之所以迟迟未能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原因就是涉及部门太多,取证、执法上都存在很多限制。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到底应该怎么办?首先,国家要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整合食品卫生监督、质检、工商为主的政府职能部门资源,使各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有机衔接起来,让市场监管到位。其次,净化市场源头,市场上的食品应有大型的、符合质量要求的、国家认可的种植专业户、集团生产,他们生产的食品占大多数;对于质量无保证的生产小厂实施淘汰制。再次,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从思想源头上把住食品安全关,净化了思想,就不会有不净的行动和后果。这是根本,根本抓不住,手段和制度就起不了作用,问题还会发生。

《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出台是个好消息,为了谨防病从口入,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权责明晰的有力监管,把“垃圾油”彻底“请”下餐桌,让老百姓吃得健康,吃得安心。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05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