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为了咱自己,别让普查员吃闭门羹

为了咱自己,别让普查员吃闭门羹

□丁永勋

 

11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进行,全国600多万人口普查人员开始为期10天的入户登记。

全国人口普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

  经历过前几次人口普查的人都记得,那时人们配合普查的热情很高,对入户登记也发自内心地支持。但是近年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流动人口增多,人户分离现象普遍,人们保护隐私的意识也在增强,很多人仅把接受普查当做义务,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对每个公民有何意义。因此,在入户摸底阶段,出现了“门难进、人难见”的现象。而据新华社报道,111日普查第一天,人口普查员依然遭遇“门难敲、人难找”的难题。

我们常说,人口普查“利国利民”。这句话不仅是口号,更有切实的依据。人口信息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和评价任何公共政策必须考虑的变量。我们常说“以人为本”,前提是要先掌握有关“人”的信息。从大的方面说,我国究竟有多少农民,城镇化水平有多高,流动人口究竟有多少,老龄化达到什么程度,男女性别比高不高……这些我们讨论公共政策时经常用到而又有些语焉不详的数据,都可以通过人口普查得到答案。

具体到人们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上,一个地区需要建多少学校、养老院,学校招生指标如何确定,住房保障任务完成得如何,都需要以人口数据和信息为参照。之前人们热议的住房空置率之谜、自有住房率问题,人口普查都有助“解谜”。

至于广受关注的隐私保护、超生处罚等问题,其实也没有必要担心。人口普查的目的,是掌握整体的人口数据和信息,登记的内容主要是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流动情况、住房等信息,并不包括个人的电话、地址等具体信息。根据《统计法》和《人口普查条例》等规定,人口普查数据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不得用于任何非统计用途,对人口普查员也有严格的规范和保密要求。人口普查有法律和制度保障,大可不必对入户调查有抵触情绪。

对于以国家名义担保的全国人口普查,我们应有基本的信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因为每个人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人口普查能否成功。为了我们期望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了我们念兹在兹的科学决策,当普查员到你家敲门的时候,请不要让他们吃闭门羹。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05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