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评论 调“油价”莫忽视通胀下的民众感受
调“油价”莫忽视通胀下的民众感受
□邢晓春
对多数老百姓来说,农产品价格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物价上涨了,钱贬值了。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食品价格上涨6.1%,9月份CPI同比上涨3.6%。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实际上担心成品油价格上调会间接推动物价上涨。成品油价按照尚不合理的定价机制上涨,显然是忽视了当下民众的切实心理感受,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不良社会效果。
老百姓对物价上涨保持敏感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人不关心自己的购买力。只是在对待不同商品的价格上涨时,公众的态度可能会迥然不同。多数农产品价格上涨,老百姓虽有意见,但容忍度较高,较少有人将责任推给特定群体,很多人都能理性地从市场供需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但以市场垄断为前提的成品油涨价则缺乏合理的基础,石油企业就成为民众抱怨的目标。
这种定价机制的弊端早已成为共识,国家发改委也承认,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正在拟定当中。然而,如果合理的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不能出现,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民众和油企之间的矛盾或许会进一步激化。显然,这样的局面是各方都不愿看到的。
不合理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相对于控制通胀的短期政策目标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战略来说,是一种政策“内耗”。日前,央行在时隔两年多后上调了银行存贷款利率。这一举措无疑显示,当下决策层已经把通胀当作了影响经济运行的头号“大敌”。不合理的成品油价上调,无疑会削弱反通胀政策的效力。而民众在成品油上增加支出,并不是扩大消费,而是让更多的财富流向垄断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经济结构和国民财富分配结构的失衡。上述问题恰恰正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毋庸讳言,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必须尽快调整。尽管在当前的CPI中,成品油价格所占比例很小,但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汽车消费市场,成品油价格问题在公众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就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而言,通胀与民生必须成为重要衡量指标。
目前,国内石油市场被几大国有油企垄断,短期内打破这一格局、实现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希望不大。我们可以考虑采用指数定价或者定期微调的方式来引导市场预期,短期内甚至可以对公共行业实施油价管制。这些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油价问题,但在公众普遍预期通胀的背景下,从控制物价和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这样做未尝不可。
责任编辑:guanli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06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