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微博打拐”的缺失

“微博打拐”的缺失

王晓晶

春节前后,“微博打拐”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网友们在微博上传发照片,交流被拐儿童线索,各地网民纷纷参与,著名网友、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帮助彭高峰在邳州找到丢失3年的儿子成为高潮。“微博打拐”成为解救被拐儿童的希望稻草,而众多网友也热情高涨地参与。

网络的出现为公民参与政治、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便利、透明的平台,但是也同样加重了我们的社会责任。事实上,对此次“微博打拐”行动,大众除了热情参与,同时也并不缺乏反思与警示的声音。比如,强调“随手拍”必须注重对隐私权的保护,强调这种行动本身可能存在的专业性不足,特别是看到这种民间参与与现实规章之间可能发生的碰撞,进而诉求于通过制度完善来保证公众参与的理性与正当性。网络监督、网络追逃、网络听证、网络打拐等等,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无可厚非的。

由此看来,社会舆论是在减轻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而巧妙地强加于个体公民。有序的社会管理中,公民的参与应是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外的补充。“微博打拐”正是通过这种“另类形式”折射出政府责任部门的责任缺乏,却恰恰张扬了公民社会责任的力量。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12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