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谨防“李鬼”下乡

谨防“李鬼”下乡

温培雅

一双“李宁”运动鞋仅卖25元,包装盒上却全是韩文;一块2元钱的“舒肤佳”香皂买回家一看,竟是“舒佳肤”。一些外包装与名牌产品十分相似的“山寨”产品,悄然出现在我市的县、乡接合部以及乡镇集市。在城市内遭到消费者抵制的伪劣商品,正在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态势向农村进攻,农村市场成为“李鬼”们的“天堂”。

随着广大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购买能力的增强,加之国家采取一系列拉动农村消费的政策措施,农村市场商机日益显现。然而一些商家不是依法经营,而是把农村市场当成消“废”市场,挖空心思牟取不义之财,把一些低成本、高利润的伪劣商品推向农村。价廉物美本来是消费者尤其是县、乡低收入阶层消费的最佳选择,但是价廉物不美的事件也屡屡出现。

伪劣商品之所以流入农村,究其原因,首先是有人生产,土法“上马”制造伪劣产品,这样成本低、见效快,如酱油、醋、饮料等。其次是有人提供原料,进行半加工。将小厂生产的产品拉回来进行分装,打上正规厂家的牌子,其质量可想而知。此外,一些农村商店为了多赚钱,进货只讲价格,不论质量,也为“李鬼”提供了土壤。而农村群众商品专业知识和鉴别能力较弱,图便宜心理比较普遍,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加上农村销售网点少,地域分散,各类商品难以比较和选择,导致质次价低的伪劣商品大量流入农村,扰乱了农村市场经济,损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

由于制假售假者生产活动极为隐蔽,其投资的成本也相对低廉,很容易另起炉灶。他们对监管方往往采取“时间逃避”,即打而复生,卷土重来;或是“空间逃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正本清源,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消费服务体系建设,对生产、加工、经销、零售各个环节进行清理整顿。要严厉打击伪劣产品坑农的行为,决不能任其存在和蔓延。商家也要自觉遵守商业道德,不赚“昧心钱”。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农村消费市场目前正面临着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如果继续让伪劣商品危害农民,势必影响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因此,整顿消费市场、打击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城市,还需要开展到农民家门口,建立城乡一体的消费维权体系,把超市连锁店向农村社区延伸,形成网络,让”李鬼“之流在农村也无处藏身!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16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