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食品添加剂不应止于“验明正身”

食品添加剂不应止于“验明正身”

□赵志疆

 

近年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大多与添加剂密切相关,乃至于时至今日,添加剂俨然成了不少市民眼中的“洪水猛兽”。实际上,添加剂本身并没有罪——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添加剂,可能就不会有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业,因为合理使用添加剂不仅可以改善或提高食品营养价值,而且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储藏。当然,添加剂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意添加。

增稠剂、水分保持剂、增味剂、焦糖色……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食品中的添加剂名称,但是有多少消费者明白,这些陌生的名词背后,到底对应着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以及这些化学物质为什么能堂而皇之地通过相关检测,名正言顺地进入我们的口中?

每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职能部门总会适时发出消费预警,将添加剂列入黑名单或限制其使用范围。但食品添加剂的范围实在太广泛了,如此提醒,很难做到一劳永逸。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名单,是经过专家论证和科学风险评估的,那么,除了告诉消费者最终结果之外,论证与评估的详细过程和数字依据,能否适时对外公布,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呢?如此群策群力,恐比职能部门以一己之力独自鏖战,简单有效得多。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通知》要求,严禁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只有加大对违法使用添加剂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增加风险成本,才是解决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相信,被强制要求标注在食品上的,是商家的信誉保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质检承诺,而不是一些令人不知其然的化学名词。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16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