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多为善举洒阳光

多为善举洒阳光

赵国岩

据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海宁一个桥洞底下,荆文斌老人7年坚持义务教务工人员的孩子拉二胡、吹笛子,风雨无阻。凭着对孩子们的爱心,贫困学子有了免费的“兴趣班”。

因为场地问题,荆文斌的“音乐教室”一直处于打游击的状态:在小区的草坪上,遇到刮风下雨就没法上课;在车库里,经常有汽车进进出出,安全成了大问题;在桥洞里,虽然没有了这些烦恼,但外界的噪声难免影响上音乐课。一把二胡,一根笛子,一个诲人不倦的老人,传播出世上最美、最善良的力量,也期待着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从这个美丽的故事进入大众视野、挑动人们敏感神经的那一刻起,人们已经对这个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期待。荆文斌是幸运的,孩子们更是幸运的,海宁市有关部门获悉情况后,最终给他们找到了一个固定的“音乐教室”,这多少给孤军奋战多年的荆文斌一丝安慰,也给那些往来奔波的孩子们吃下了“定心丸”。

7年时间里,荆文斌默默坚持着,也曾因家人的不解和邻里的辱骂而饱受委屈。7年时间里,30多个孩子在荆文斌的言传身教下,享受着音乐带来的乐趣。但是,仍有许许多多对音乐、美术、体育等怀着无限向往的孩子们,因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最终无缘于各类兴趣班,而这恰恰是荆文斌担当免费老师坚持走到今天的动力。

多为善举洒阳光,需要社会倾注更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更多热爱公益的仁人加入进来,需要政府建立激励机制来引导,毕竟一个荆文斌的力量有限,况且终有退出的那一天。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22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