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评论 向善之心传递爱的勇气和力量
向善之心传递爱的勇气和力量
李丹丹
报载,
然而,本当是一件助人为乐的小事,缘何成为众多媒体追踪报道的热点新闻,并将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偏离在“保时捷”、“富二代”上,甚至揣测“小女孩家里钱多,不怕被敲诈”。笔者认为,助人为乐事件频频被关注和误读恰恰反映了人们对道德回归的强烈渴望。路见弱者,出手相救,小女孩救人于危难的善举如冬日的暖阳,温暖了国人日渐冷漠的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向善、乐善、行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老人摔倒无人扶、幼童被碾没人理、好心救人反被诬陷、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等一次次被披露,让我们在感到无奈与心寒后,变得越来越善于“保护自己”。于是,当有人需要我们伸出援手时,冷漠者有之、胆怯者有之、心存疑问者有之、犹豫不决者有之。道德的阴霾和信任的危机让我们对社会人心满怀诘问。
我们的社会道德状况是否果真已经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如果我们仔细留心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就会发现答案并非如此。以“小悦悦”事件为例,“我只是做了一个人该做的事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双手托起小悦悦的“最美阿婆”陈贤妹如是说。而事发后,仅在新浪微博的转发与评论就有453万余条,微博“小悦悦悼念堂”的关注者有19万余人。“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拒绝冷漠”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各式各样的讨论和反思纷至沓来。在我们身边,不顾一切伸手接住坠楼儿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口对口急救溺水老人的“最美护士”余书华、徒手接住跳桥少女的“最帅交警”王静、车流中勇救伤者的“最美女孩”刁娜、勇救遇袭受伤女司机的“虎妞”杨艳艳、见义勇为围堵肇事车辆的武汉“逼停哥”……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似暖流浸润你我的心灵,给我们以温暖和力量,也正是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默默传递着爱的勇气和善的力量。
他们的义举让人们看到,尽管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可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在国人心中,基本的价值观和善恶判断从来没有混淆过,美好的道德操守从来没有被颠覆。他们用平凡的良心,守望着社会的公理;他们用爱心和善举,守护着心中圣洁的道德家园。他们的义举有理由让国人坚信,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依然充满了大爱、充满了希望;他们的善行让我们有理由坚信,中华民族的向善之心从来没有泯灭,也从未缺少向善的力量。
温家宝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高尚的行为从来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文明应该始终追寻的目标。应当说,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每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同样,一个社会良好风尚的养成,也要依靠每一个社会成员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常怀向善之心、常做为善之事,积极参与向善义举。如此,才能让大爱永驻、让真情永存,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满。
责任编辑:guanli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22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