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过“洋节”别成出“洋相”

过“洋节”别成出“洋相”

温培雅 高圆圆

1224是平安夜、1225是圣诞节,再加上正值周末,于是随着欢快的《铃儿响叮当》,到处一片节日景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商场、超市人满为患,大小饭店个个爆满,风光路和解放大道严重堵车——国人对洋节的趋之如骛可见一斑。“土节”也好,“洋节”也罢,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人们又多了一个节日,有了相聚一起大吃一顿的借口;二是商家有了打折的由头、消费者有了购物的冲动,算是拉动了消费,促进了繁荣。

但是,在疯狂过“洋节”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些节日的含义呢?圣诞节的英文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庆祝的是耶稣的诞辰,所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在国外,平安夜孩子们会早早睡下,给圣诞老人留下时间送礼物,第二天清早大家一起拆礼物,然后去教堂作弥撒。这个节日被国人如此推崇,很有些莫名其妙的味道。洋节在中国总是过的水土不服——本应安静度过的平安夜满大街都是彻夜不归的狂欢人群,圣诞夜的火鸡大餐变成狂吃火锅、猛喝二锅头,两个“洋节”统统以“夜宴”的形式庆祝,这场景估计老外见了也会叹为观止。

其实,我们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而且每一个节日都凝结着无数传说和故事。比如意味着团圆的中秋节,据说元朝的统治者怕人民造反,禁止聚众谈论。群众就把起义的时间写在纸上,包在月饼里,家家户户互相送月饼传递信息。端午节是怀念投江的屈原,清明节是纪念“威武不能屈”的介子推……放弃自己几千年文化沉淀的节日,而去过不明所以的“洋节”,注定会出“洋相”的。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民众关注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成为法定节假日就是一个积极、明确的信号。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学会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生搬硬套、全盘吸收,否则会贻笑大方。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22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