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首页 > 新闻评论 “农超对接”离我们还有多远

“农超对接”离我们还有多远

杨晓晖

       “菜篮子”工程一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但实际情况却往往是农民所种的蔬菜卖不上价,很受伤;而市民在市场上买不到廉价的蔬菜,怨气冲天。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无非是其中的流通环节过多。

       有专家指出,最理想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就是“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实现订单农业、订单生产、订单销售。这种形式既可以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又能减少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达到平抑农产品价格和保障农民增收的双重目的。去年,商务部也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农超对接”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其平抑物价、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作用。

       然而“农超对接”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据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直采直销的比例只有15%。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农民生产、销售组织化程度低。农民自种自销,农产品品种单一、量少,难以满足超市对规模化的要求。二是对接不平等。由于合作社(农民)与大型超市的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程度不同,造成了进店门槛高或出现合同不平等现象。三是合作社(农民)没有话语权。超市对蔬菜的包装、品质、品相要求相当严格,而蔬菜的价格又是市场决定的,高了市民不买账,低了农民不划算,还不如在菜地直接卖给菜贩子。四是仓储存和物流困难多。农民没能力建仓库,菜到超市又需要物流,无论是农民还是超市承担都不现实。

       “农超对接”既然是一项惠及农民和广大消费者的工程,政府就有责任把这项工作做好。一是加强引导,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他们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意识进一步提高,使生产达到规模化、现代化。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在合作社、配送中心成长过程中给予政策或配套资金扶持,帮助成立组织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能够储存和调运农产品的标准化大型配送中心。三是鼓励农民做大农产品品牌,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相信,通过努力,“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现象就会一去不返。

文章来源:http://www.zmdnews.cn/2014/0511/92352.shtml